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城胡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认知构建的指向符号和记忆构建的象征空间两个维度,它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唤起对古城胡同的保护和凝聚历史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时代的发展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延续提出新挑战,本研究认为应该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对古城胡同的数字再造,并通过多种数字转型方案实现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张明阳 《东南传播》2022,(1):120-123
作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将乘客纳入一个移动的封闭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可供陌生人交往互动的公共平台,但列车机械运动的物理刺激、现代人内心距离的疏远等因素,导致车厢内"共处而不交流"的情境成为常态.然而,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如地铁打卡、"地铁捞人"等新型社交方式,乘客的媒介实践促成了地铁虚拟空间的产生,引发了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3.
胡继超 《青年记者》2017,(20):126-127
媒介地理学来源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同传播媒介、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媒介形态建构着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也重塑着媒介形态,帮助人类建立起“想象共同体”与“虚拟实体”.地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 地铁:城市传播的媒介 狭义的地铁是指运行在地下的城市铁路或捷运系统,城市地铁站是城市快速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满足地铁线路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交通换乘功能,同时承担相关其他城市职能(如商业)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感觉和器官的延伸.地铁从本质上看是人类的交通代步工具,但从城市传播视角看,城市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当做传播媒介,因此地铁也是人体的延伸,一种人们“想象”出的城市中介.  相似文献   

4.
数字媒介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它将信息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在,通过信息制作、存储、传输、交流等手段完成信息的传播.数字媒介是基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大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数字媒介的内容和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政阳  云晓钰  彭玺 《视听》2023,(10):115-118
现实生活的日益媒介化使得“展演”一词有了新的实践意义,也为成年初显期群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中重要的实践方式,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呈现出更加符合现实社会与数字空间逻辑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从媒介化视域出发,剖析15位成年初显期受访者数字展演的实践过程,发现该群体在角色呈现的过程中具有切片式表演、迁徙式生存与互动式融入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体现出该群体的数字展演所承载的意涵,包括对于主体认知的挖掘、符合社会期待等。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播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深刻的空间生产活动,它不仅圈定了以城市为名的媒介空间,同时还创造和维系着空间内的社会生产。数字媒介对城市广播的改造亦是从空间维度开始的,即从彻底结构“地方”之地缘基础为起点。这在“空间本身的生产”上表现为数字媒介解除了城市广播空间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同构关系,使其成为泛在与流动的共在空间,而在“空间中物的生产”上则表现为数字媒介改写了城市广播的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城市广播的数字化转型须以新的空间事实为依据来制定适宜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许同文 《编辑之友》2023,(10):51-58
定位媒介是具有定位功能的数字移动媒介。作为一种普适化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定位媒介促生了丰富的移动实践。当手机具备定位功能、当移动被定位化之后,城市的移动性以及移动中的人、技术、空间关系呈现出何种新的变化?文章从交互界面的视角出发,认为赛博城市中移动的定位化生成于人与定位媒介、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之中。在定位化移动中,人与定位媒介交互成为赛博人。经由这种赛博人,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形成一种定位化复合空间。因此,定位化移动是赛博人在定位化复合空间的移动,也是一种复合移动性,这也成为赛博城市新的移动景观。定位化移动实践中,物理与数字等二元对立的交互体现了定位媒介之于移动传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户外媒介、移动媒介、数字化信息媒介等城市新兴媒介的不断繁殖,构成了以媒介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各种"楼宇、电梯"传媒、"公交、地铁"移动电视节目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加速了城市媒介化进程,进一步传播着城市文化信息。然而,城市的媒介化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如何在城市媒介化进程中突出文化内涵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媒介本体论视角探讨了城市传播领域的基本问题:城市空间作为媒介如何使传播得以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何种交往关系?从城市起源来看,人们对于恐惧的规避和城市空间对浪漫主义的召唤为城市空间中社会关系的形成创造了可能;就城市发展而言,以现代性为标志的技术象征空间、蕴含特定意识形态的形式象征空间和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体验性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基本的话语体系,三者的博弈不断主导着城市的空间实践。其中,城市象征空间构造出的是不对称服膺关系,而体验性的城市空间促成了对称不确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姜琴月 《东南传播》2017,(12):90-92
乘坐地铁出行,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日常交通实践的重要部分。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交往的媒介,乘客在其中完成身体的移动的同时,权力的运作也在对空间中的主体产生规训,如"权力的眼睛"对乘客的管制和改造,社交媒体对曾经被资本力量忽略的碎片空间的收编。与压制力量相对应,地铁中移动的乘客作为能动的主体,在被动遵守规则的框架之外,也发展出一套灵活的移动策略。多样的主体传播实践,不断丰富了地铁空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空间     
英国《媒介与文化学刊》2011年10月人身处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小到两三人之间的人际空间,人身处其中的物理空间,大到城市空间。空间除了有物理性、社会性外,还具有符号性的层面。特别是数字媒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生态,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  相似文献   

14.
工业旅游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座城市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优秀品质。齐齐哈尔市作为我省工业资源、工业文化丰富集中的地区,借助强大的媒介力量,将其合理化开发、利用,不仅对我省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工业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景剑雄 《编辑之友》2023,(2):106-112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纸质地图出版物中,地图叙事特征体现在地图图像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探索,当纸质媒介转变成数字媒介,交互性则给地图叙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章以电子绘本中的地图图像为切入点,从单一地图界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机制、地图界面切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关联两个方面,分析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特点,提出基于虚拟全方位空间融合的图像交互、依托虚拟与现实空间组合的人图交互、模拟手动翻页切换空间的视角变化、采用触感交互切换空间的大小变化四种电子绘本地图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路径,旨在通过对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关系的解读,为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研究打开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王聃  黄幸子 《传媒》2023,(14):88-90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仪式性的媒介事件,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用媒介事件理论解读中国女排夺冠这一伟大事件,可以看出它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这一事件也构建了“想象共同体”,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认同和媒介事件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空间工程不断增加,相应的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地铁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被深基坑工程普通采用。本文就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下自己对地铁工程连续墙施工要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介作为当代技术发展所催发的客观的新生事物,从物质技术和思维两个面向制约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数字媒介拓宽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边界,延伸了实践与认识的耦合关系,但算法工具理性的异化和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仍在制约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文章旨在重新认识数字媒介应正视人与数字媒介的区别,明确数字媒介的工具属性和定位,了解算法技术的风险与威胁,纠正对人工智能的偏信与盲从,实现人与数字媒介共生。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应该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媒介组织和产业一维。从媒介与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本文探究了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在位置媒体中"位置即讯息",这一特征使融合具备了新形态。位置媒体作为一种具身的空间生产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感知铭刻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空间"。同时,位置媒体作为空间的一种"流动力",使城市"混合空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20.
数字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在如今技术加持下逐渐被隐藏,资本对于数字劳动的剥削也由此变得更加隐秘。新媒体时代下,技术与资本、媒介“合谋”形成了数字空间,该空间内以技术为底座具有高稳定性,媒介平台逐渐演变成权力的导管,不断输送着对个体的绝对指令。在这里存在的劳动交换活动,也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不断进化成数字资本形态。企微平台便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产物,它将权力触及每位数字劳工。在这种状态下,“自由”成了例外,剥削成为常态。全液态化的监视将劳动剥削渗透至数字劳工私下的时间与空间中,甚至改变了其对于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但资本逐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辩证地看待当下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资本在市场良性运转中发挥正向作用也是看待当下数字劳动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