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的本质,也是现代小说所具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征,小说通过文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体现了对现实的存在的深刻思考。为此,从对话理论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的对话"两个方面出发,对简.里斯的小说《茫茫藻海》的对话性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作者的写作目的:颠覆《简.爱》中的殖民话语,解构貌似坚不可摧的传统帝国权威。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与《红楼梦》都采用超现实宗教人物来预言或归结人物性格命运,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也都写到了形而下的宗教活动和世俗化了的宗教人物。不过《红楼梦》作为雅化的世情小说,其宗教书写更具有美学意味,三个神话具有空灵超越之美,是对神仙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使之具有了审美功能,并重建了神圣的品位。相比之下,《金瓶梅》中的得道高僧高道并没有为该书提供超逸的品位,而只具备叙事学上的预叙——总结功能;由于主体故事体现出正视人欲的态度,与因果报应框架构成强烈矛盾,还解构了宗教神圣形象,这与全书的审美品位是一致的。关于小说中各自的男主人公形象的宗教书写印证了这一区别。最后,《金瓶梅》的宗教书写更坐实,《红楼梦》则更灵巧。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5.
【学情介绍】从2019年9月到12月,笔者所带的初一年级学生已自主完成《小王子》《我亲爱的甜橙树》《史铁生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朝花夕拾》共6本书的阅读与分享。学生已初步养成圈画重点语句、有针对性批注的阅读习惯,但对外国小说了解甚少。此外,学生读小说还停留在关注小说情节这个层面上,在他们看来好的小说至少要有一个光鲜的人物和一个完美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8.
《琴断口》是一个借古老而经典的传说演绎的现代爱情故事。小说的叙述独具特色,人物在对照中栩栩如生。现代婚姻在不断地被建构与解构,在亲情、爱情、友情中演绎人性,个性在指责、自责、负责中展示。  相似文献   

9.
《变色龙》是八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小说阅读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过程中的五次变化,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沙俄走狗形象,揭露了十九世纪沙俄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对学生而言有难度。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我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中的填表格和选角色朗读,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梳理小说情节,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0.
阅读《巴黎圣母院》,我感觉该小说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独特,在作品中人人对照,事事对照,处处对照,在对照中凸显差异,对照渗透到小说的各个方面,其中人物对照则是小说艺术对照的突出特点。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史记》开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先河,为中国近世小说叙事艺术之滥觞。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超前成熟,代表着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史记》中的叙事名篇,其人物刻画与叙事结构都已臻化境,由此可管窥《史记》小说叙事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李婷  王海萌 《英语广场》2023,(16):48-52
《好人难寻》是美国作家奥康纳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反映了20世纪的美国南方社会生活。小说讲述了一家人旅行途中的遭遇,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好人”的定义作出反思。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空间、小说中角色的心理空间以及空间与人格的重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空间之下人物的异化和畸形以及人物在人格重构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欧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典型地反映了欧洲哲学中二元对立的传统认识结构。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和欧洲哲学的转向,《鲁宾逊漂流记》自然就成为人们解构的一个靶子。《福》、《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和《摩西登高》这三部小说对《鲁宾逊漂流记》分别进行了重写,立意于在模仿中实现颠覆。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关键不在于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书写的生活方式让青年读者感到陌生,而是小说通过日常生活刻画的人物心灵世界以及留下的大量空白,与当代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不相适应。不适应还体现在,从实用的功利角度看,阅读《红楼梦》似乎无法助推应试教育。但其百科全书的特征,其思想艺术的丰富性,是足以能够让熟读者在人生的功利与非功利方面都大有收益的。这种丰富性在书名的复杂中也稍稍透露了信息。读者在大致了解情节结局后,把阅读重点放在过程中,是读《红楼梦》整本书该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认为此小说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细致的场景描写以及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旨通过这一新角度来阅读小说,能够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名利场》与《围城》是英中文学名著中相隔百年的讽喻小说。两者的故事层面、文化层面相似,在小说技巧方面也如出一辙。区别在于人物塑造的手法与妙喻珠联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影响力经久不衰,被广泛阅读和评论.以往研究中,除了从小说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传统角度入手,比较多的研究方向是揭示小说蕴含的后现代性.本文从后现代思潮中的视角主义入手,分析《堂吉诃德》的丰富内涵,探讨了叙事层次的多重性,书中人物解读视角的多元化和小说的自我指涉性,以此证明塞万提斯创作时有意识的视角主义尝试.  相似文献   

19.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