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以长老会为中心分阶段考察了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合的政治态度,认为教会在日据初期就认同了日本人的统治,并且在日据50年中一直置身于中国人民抗日活动之外。同时章进一步指出,教会的这种立场与教会在清代的经验、教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教会“本土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宇 《黑河教育》2011,(4):54-55
西方的法律与其宗教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首先,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为西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宗教的信仰对象以及伦理观念使得“自然法”观念在西方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为西方法律的自身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近代的教会法对于现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世俗化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形式上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西方现代法律虽然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已经越来越功利化。其中.继承制度对西方法律和我国法律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浅析教会法中继承制度的内容、评价,以及教会法继承制度对遗嘱权利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再生”观念的推动下,法国革命家在破除宗教束缚、弘扬共和主义精神的政治革命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革命家自身浓厚的宗教情结,导致了大革命在宗教问题上经历了教会改革、非基督教化运动和创立公民宗教信仰的一渡三折。  相似文献   

5.
宗教教育是教会学校的基本特征,随着教会中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其宗教教育目标也经历了培养宣教师、培养基督徒人才、培养有基督化人格的人才三个阶段。立案以前,宗教课教学曾是教会中学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立案以后,则为以青年会为主体的宗教团体及宗教课外活动所替代。教会中学的宗教教育对基督教传教事业、教会中学生的成长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的私立中小学中,基于种族或宗教原因而产生的私立教会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以英国私立教会中小学中较有代表性的私立穆斯林学校和基督教福音派学校为例,多元文化主义与右翼势力的合力决定了前者的历史轨迹,财政难题则成为后者由盛转衰的关键。穆斯林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坚持男女分校等穆斯林传统,以此保持自己的民族宗教特征并进而培养穆斯林儿童的自信;基督教福音派学校的最重要特点则在于其将宗教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将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文化融入到知识道理中传递给学生。然而由于资金、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导致私立教会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着软硬件各方面的困境,政府扶持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二、概念界定 ;绝罚的起源和发展  绝罚 (excommunication)在《英华大词典》中译为“革出教会” ;该词典还说明 ,“大革出”是指开除教籍。在中古西欧 ,绝罚在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有重大意义 ,准确认识这一教会处分是研究教会史和探讨中世纪社会深层结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基督教不仅客观上是社会性宗教 ,教会自己对这一信仰的社会性也有明确阐述。中世纪西欧教会以及近现代罗马天主教会在组织上有独特性。瓦赫说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宗教组织和社会组织往往是重合的 ,换言之 ,人们信奉某一宗教是因为归属某一…  相似文献   

8.
几乎与罗马帝国同时兴起的基督教在传布过程中,因受希腊和拉丁两大文化的影响,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基因",进而形成了统一基督教王国中的希腊和拉丁两大教会共同体,即我们所熟悉的东、西方教会。随着帝国的东、西分治,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国家的兴起,东、西方教会也处于了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双方渐行渐远。同时,罗马教宗对普世教会至高权威地位的坚持必然会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地位的上升产生冲突,于是,对普世教会至高权威地位的争夺成为东、西方教会冲突的焦点与"死结"。1054年,罗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强硬个性的碰撞、以及教义和礼拜仪式方面的争执,成为教会大分裂的导火索。1054年教会大分裂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教会学校因"毋庸立案"而自由发展,民国成立之后,伴随着科学主义的盛行和民族意识的高涨,国人要求教育和宗教分离,反对将宗教课程列入必修课,并迫使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在收回教育权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规程和行政条令,将教会中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管理人员构成日益本土化。在此过程中,学校与教会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减弱。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教会中学基本完成了去教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会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侵略的战场,对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教会大学文化侵略的主观意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也逐渐吸收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本土化。教会大学的现代化是其与生俱来的,有着先天性;本土化则是教会大学迫于形势的选择,是后天因素。了解其现代化与本土化对正确认识教会大学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教是新传入的外来宗教,处境颇多相似。然而,教会在两会的传教方式却大相径庭,以至于结局也大异。比较这些方式和结局,给人以不少教训,说明了教会对在晚清时困难重重的经历难辞其咎,说明了尊重民族国家的主权和特性、建设即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的教会才是在督教会的正常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教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标志突显基督教精神,安排密集的宗教活动强迫学生参与;在课外活动中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与参与精神,但对学生的爱国运动却严加控制。教会中学的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在短期内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服务宗教的作用有限,但从长期来看,基督教精神还是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基督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基督教会创办的大学是大学的原型之一。教会强有力的支持对大学的创建和巩固至关重要。在漫长的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会在合作中走向疏离。近代大学与基督教会重建合作关系。在现代大学,科学与信仰共存,大学承担着"世俗的教会"的使命。大学新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对真理、智慧、人类尊严与自由的虔诚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会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沂蒙创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沂州府所属各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招收教徒和非教徒子女授学,宗教是必修重点学科,此外开数,理化,外语,体育,实验等课程。初办时,少收或不收任何费用,后收费越来越多。教会粉学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一些沂蒙人因到教会学校就读而信仰了基督教,很多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成了洋奴和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但教会学校也扩大了西学在沂蒙的传播和西学对沂蒙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沂蒙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湘雅医学院的创办看教会大学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督教各差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创办教会大学原是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抑或别有所图;但与主持者的愿望相悖,教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其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日益疏离,其教育功能则不断增强,并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湘雅医学院这所由美国雅礼会和湖南育群学会合作创办的医科大学在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办出了自身的特色,从而促进了我国近代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拔尖的医学专门人才,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促成了一代青年思想的转变,其客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的小说《玉官》和林语堂的散文《信仰之旅》不约而同地反思了中国信徒在追求基督教信仰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障碍,以及在中西文化冲撞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互文性阅读有助于更透彻地把握两部作品思考的共同要点:教会教育对中国学生的正负面影响;中国信徒面临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尤其是“祭祖”传统)与基督教信仰冲突时的尴尬;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西方在华基督教会出现“边际化”生存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主导性丧失、侵略性消逝、自觉本土化三个方面,而这些边际化形态就是基督教会融入中国社会的起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将西方文化视作始自基督教兴起、希腊化的罗马帝国衰亡以后,从蛮族入侵的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基督教在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影响是巨大而持续的。在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崩溃所造成的巨大空隙之中,是基督教统一了西欧,“教会用它自己的精神传统统一了罗马文化的社会传统,并因而在一个既需要社会领袖又需要宗教领袖的社会中起着双重作用”。基督教自兴起,即以不可遏制的势态向西传播,并填补了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灭亡所造成的巨大空隙,奥古斯丁与尼禄的帝国转而成为君士坦丁的帝国,基督教得到官方承认,成为渗透人们社会经济与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督教以其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贯穿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难以动摇的主导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特点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不仅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且与其它意识形态也紧密相关,它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受传统文化的制约。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宗教信仰方式。欧洲人传统上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全欧七亿零五百万人口中基督徒占三亿五千八百万;还有些国家,所有居民名义上都是基督徒。至于教会势力,则更炙手可热,不光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还操纵政权,左右政局。基督教成为欧洲各国的国教,同时教派之争绵延不断,并导致宗教战争。宗教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虽然历史久远,但是人们的宗教观念淡薄,信教者甚少,全国各派教徒不到一亿人,且多属少数民族。教会一直隶属于政治,从未得势。中国没有国教,更无宗教战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女子教会大学的代表金陵女子大学经历了本土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学校宗教氛围减弱和社会角色转变两个方面。以金陵女子大学的本土化为个案,探究其本土化原因,可以给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些启示:应当注重树立大学精神,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在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