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蔡邕(yōng)是我国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有一回,蔡邕路过江边,看见有人在烧水。忽然,他闻到柴火堆中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梧桐的香味,他走到跟前仔细一看,里面果然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于是,他赶紧把这块木头从火中抽出来,连扑带打把火熄灭。后来他把这块木头带回了家,亲手雕成了一把七弦琴,琴尾正好是烧焦的地方,因而取名“焦尾琴”。到今天,这把琴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四大名琴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汉朝末年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蔡邕。一次,他路过江边,看到有人在烧火。忽然,他闻到火堆中散发出的一种梧桐的香味,走近一看,发现里面有块好用的梧桐木。他连忙从火中"救"出这块木头,将它带回家,亲手制成了一把七弦琴。因为烧焦的地方是琴尾,所以取名"焦尾琴"。"焦尾琴"音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朝末年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蔡邕。一次,他路过江边,看到有人在烧火。忽然,他闻到火堆中散发出的一种梧桐的香味,走近一看,发现里面有块好用的梧桐木。他连忙从火中“救”出这块木头,将它带回家,亲手制成了一把七弦琴。因为烧焦的地方是琴尾,所以取名“焦尾琴”。  相似文献   

4.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  相似文献   

5.
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又称古琴或七弦琴。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名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誉为“四大名琴”。号钟是周代名琴,特点是声音洪亮。相传此琴曾为伯牙所有,后来落入齐桓公手中。齐桓公通晓音律,收藏了许多名琴,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号钟。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弹奏号钟与之呼应。他弹出的琴声激越悲凉,使身边的侍者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6.
<正>舍甫琴科是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小提琴家,他在给人指导演奏时从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从聆听中学习并领悟自己的拉琴技巧。有一天,舍甫琴科收了一个新学生。琴音一起,在场的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个学生演奏得相当精彩。学生演奏完毕,舍甫琴科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动。最后,舍甫琴科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面笑  相似文献   

7.
嵇康爱琴.善琴,摹与他的文学与思想紧密相连。琴成了嵇康的心灵寄托,他把琴人格化、对象化,通过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统治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嵇康不仅仅是弹琴.谱曲,还写了不少的琴诗,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嵇康特定的性格之下,他的琴声和琴诗必定是自己最真情自然的表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8.
[一] 琴城琴城里的人们都热爱着各种琴:钢琴、小提琴、竖琴……琴城的创造者季尔高是个伟大的钢琴师,在琴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见他的雕像:石头的,木头的,铁的。在市政府门口甚至有一座他的金雕像。几百年来这座雕像经历了风风雨雨。可至今仍是闪闪发光。琴城里的人们爱护这座金雕像就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二] 不合理的规定我叫琴幽幼,今年18岁,是一名  相似文献   

9.
琴,别名"七弦琴",现通常称为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古筝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族弹拨乐器。现在常有人把古琴与古筝有一定相似,而实则不同的两种器乐弄混淆,认为古琴(琴)即是古筝(筝)。或有的人知道这两个是不同的两种乐器,却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有什么差别。文章将对这两种古老弹拨乐器的手型、指法及它们的构造、音色、乐曲的不同进行简单的认识及区分,使人们能区别这两种民族乐器。  相似文献   

10.
唐小捷 《音乐世界》2018,(17):116-119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八音之中,唯丝声于人情易见。而丝之器,莫贤于琴。  相似文献   

11.
琴歌作为我国高雅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以传统优秀诗歌为内容填充的基础上,辅以七弦琴清静悠远的旋律,进而将作者的万千思绪娓娓道来。由于琴歌大多表现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么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路程也影响着琴歌的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2.
大师风范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为人指导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是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却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琴从肩上又拿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走下了台。众人惊慌失措,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大师微笑着说:“你们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没有资…  相似文献   

13.
大师风范     
晓风 《师道》2003,(11):1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为人指导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是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却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琴从肩上又拿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走下了台。众人惊慌失措,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大师微笑着说:“你们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没有资…  相似文献   

14.
工之侨献琴     
从前有个叫工之侨的人,偶尔得到了上好的桐木。他十分高兴,仔细将桐木刻削雕琢做成了琴,装上弦演奏,琴发出了金属般的声音,回音像玉磬一样优美。工之侨自认为这把琴是天下的极品,就把它献到了掌管祭祀礼乐的部门,官员派最优秀的工匠来看琴。工匠摇摇头说:"这把琴的声音虽好,可惜不够古老啊。"就退给了他。工之侨无奈地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漆匠在琴上伪造  相似文献   

15.
费城 《大学时代》2004,(11):53-54
月光如水的日子,在这座南方大学校园里。人们看见一个施着素妆的女子在菁菁的棕榈树下独坐。只是身旁没有他,却多了一把楦木竖琴。琴身乌亮,在她手中悠悠鸣唱……琴声舒缓如行云流水在每个人心间划过,似在述说一种宿命,又仿佛是在怀念。琴声悠悠,月光如流水在手中洒满,琴弦闪闪发亮。  相似文献   

16.
每月作文题     
马立园 《语文教学之友》2009,(3):F0004-F0004
有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给人指导演奏时,从来不说一句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和领悟。有一次他收了一名新生,在拜师仪式上,他先让新生演奏了一首短曲。演奏完毕,演奏家照例拿着琴走上讲台。但他并没有演奏学生的这首曲子,而是把琴从肩上拿下来,深深叹了一口气,慢慢走下台。  相似文献   

17.
林西莉  许岚  熊彪 《当代学生》2011,(Z4):90-91
"琴"这个词,在中文里简而言之就是"弦乐器"的意思,往往作为许多中外乐器名的词尾。为与其他琴类相区别,我学的琴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在西方的乐器中没有能与古琴相类比的,这意味着很难为它找到贴切的译名。在西方翻译的中国小说和古诗里,它常常被人与鲁特琴、竖琴、浪琴、齐特拉琴和吉他相混淆。这真是天大的错误,这些乐器从前都同属一个家族,但古琴却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是吕骥先生为《琴曲集成》写的长篇序言,较深入细致地反映了吕骥及琴坛前辈们搜集整理古琴音乐资料的客观事实及吕骥对于保护和发展古琴音乐艺术文化遗产的思想。本文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出发,探析《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产生的背景,并从其内容与结构、吕骥所寄托的"愿望"、以及《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的影响等角度出发,对吕骥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的"愿望"进行再思考,挖掘其对于古琴音乐乃至其他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代,有一个音乐家叫公明仪,他能作曲也能演奏,特别是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一天,他来到郊外,见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起,摆上琴,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公明仪想,是不是这支曲子太高雅了?要不就给它弹弹小曲吧,可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很是失望.这时旁边有人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改弹像蚊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果真老黄牛竖起耳朵,甩甩尾巴,赶着牛蝇,动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工之侨献琴     
从前有个叫工之侨的人,偶尔得到了上好的桐木。他十分高兴,仔细将桐木刻削雕琢做成了琴,装上弦演奏,琴发出了金属的声音,回音像玉磬一样优美。工之侨自认为这把琴是天下的极品,就把它献到了掌管祭祀礼乐的部门,官员派最优秀的工匠来看琴。工匠摇摇头说:"这把琴的声音虽好,可惜不够古老啊。"就退给了他。工之侨无奈地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漆匠在琴上伪造出断裂的细纹;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