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仁”的含义,历来有各种解释。文章从文字学角度,探索“仁”的本义。许慎训为亲,实指父子之亲情,所以“仁”的最初含义,即表示人与其子女的亲缘关系,故云:“仁者,亲也”,即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说文》云“古文‘仁’,从千、从心”,这与原字未合,上部之人字形应释为“尸”、实为“人”,心上有人,即表亲情。所谓古文“忎 ”,乃春秋战国时期“仁”字的异文。又《说文》:“古文仁,或从尸”。“尸”乃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的活人。仍表示亲情,随着发展,仁有三义:“仁者人也”、“仁者,亲也”、“仁者,爱也”。仁的其他含义不过此三个基本含义的扩张和衍生。  相似文献   

2.
鼎乃青铜器皿,发轫于远古时期,属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民族历史影响深远。以《说文》内所有与鼎有关的字词训诂为考察文本,从汉字文化学角度集中审视中国鼎文化意识,考察结果表明:鼎最初是以炊食馔具面目出现,其社会功能逐渐扩展至味鼎、药鼎、祭祀鼎等,因原始先民重鬼尊祖风尚浓烈,且伴有宗教祭祀仪式,社会地位日趋重要,最终凝固为图腾彝铭、邑落重器、邦国象征。一言以蔽之,一段《说文》鼎文化之演变历程,实即一部华夏民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铸鼎象物、功名鼎铉的民族祕典史、社会礼仪史、国家政治史,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提供古老注脚、合理内核及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3.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谈王筠“会意字”分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曾积二十年研读之功,写成了《说文释例》一书。书中于“古人制作之意,许君著书之作,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等方面多所发明。尤其对于《说文》体例,王筠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工作,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来“为之流通其意”,为《说文》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五筠一方面笃守《说文》,一方面又未能彻底领悟许慎本旨,致使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某些偏差,从而为其《说文释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里仅就其对会意字的分析谈一点感想。王筠对《说文》烂熟于胸,这就为其《说文…  相似文献   

5.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6.
一、释“贰”《左传》一书用“贰”一字的频率较高,全书共用了九十多次。其中“贰”字前后与不同类词相配搭的竟达五十种之多。若想把“贰”字的含义来龙去脉搞清楚,必须追根溯源。据周朝晚期金文,“贰”的字形形象是人用大斧子把贝一劈两半,可见,把东西一劈两半即“贰”字本义的源头。据战国时期郘大叔斧和中山王壶上的记载,“贰”从字形上看也是把贝劈开。《说文》云:“贰,副益也从贝式声”,“副,判也从刀畐  相似文献   

7.
替代字刍议     
陈澧说:“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说文声表自序》)本来,根据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抽象概念的认识,拟制文字形体,以寓语音意义,似乎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们对汉字系统作一古今比较,便不难发现,复杂的内部矛盾运动贯串于汉字演变流程,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循音而易字,易字而托义。例如:①(爱字的友字底换成心字底)一爱~,《说文》:“惠也。”表示“喜爱”义实为此字,已见于周代青铜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铭文。爱,《说文》:“行貌也。”后来都以“爱”字代“~”,并取得“喜爱”的意义,如《诗·小雅…  相似文献   

8.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9.
近年"司母戊"大方鼎之"司"字改释为"后"字。甲骨文时代,"司"、"后"各有字形,字义也判然有别。《说文》司"从反后"是就秦篆说事,是秦篆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翟云升所著的《说文辨异》是一部校勘《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其以大小徐本《说文》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说文辨异》中的体例丰富多样且严谨准确。本文试图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说文》秀、秃两篆的形体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其实,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现在形义迥别的秀、秃二字乃是由年字分化而来的,二者来源相同。换言之,年、秀、秃三字古本一字,是春秋战国以后才分道扬镳的。 《说文》:“年,谷孰也,从禾千声。”年字在甲骨文中作附图(1),早期金文作附图(2),本象人负禾之形。晚期金文年字的写法出现了区别性符号,写作附图(3)、(4),在人字的中间加了一点或是一横。战国文字或作附图(5)、(6),当是图(3)、(4)的讹变。《说文》篆书年字作附图(7),乃继承古文字中有了区别性符号的年字写法而来。许慎据篆书释年“从禾千声”,实属误解。对此前人早有论及,毋庸赘言。 秀字《说文》云“上讳”,无说。后解《说文》者,或谓从禾九声,或谓从禾从乃,乃象物垂之形,皆不得其意。段玉裁释为从禾从人,是对的,不过段氏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2.
姜昆武、徐汉澍二同志在《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了《<远游>真伪辩》一文,从《远游》的思想内容与语言风格两个大方面来论证《远游》为屈原作。姜先生的父亲姜亮夫先生加了附言,极力推崇说;“从语言角度来肯定《远游》与骚章各篇在语法、词汇、用韵等方面的一致性。这都是强有力的说明,可以为世人解惑。”文章发表十多年了,其后虽有人作文说《远游》  相似文献   

13.
“衣”是人一天也不可不用的物资,但“衣”字的形体构造与其意义的关系,却是许多人还不知其所以然的。“衣”,《说文》记录的小篆形体是“(?)”,上面是覆盖的片状物,下面是两个偎依在一起的人,故《说文》描述其形体构造是“像覆二人  相似文献   

14.
1979年第一期《文物》载《平山中山王墓铜鼎铭文释文》云;“鸣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朱德熙、裘钖圭两先生考证诠释说:“语,谓谚语,即指‘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一句,句中‘人’‘渊’二字叶韵。‘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 疑指‘尺蠖’。《尔雅·释虫》:‘蠖,蚇蠖’。这个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树上悬丝自缒的)青虫与其掉在人身上,还不如掉在水里。一说‘’ 当读为‘获’。……”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16.
释衣     
《说文》云:“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两个人合着一件衣服,是决不会有的事。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看到《说文》这种解释不合理,不少人曾作过新的解释,但也都不免迂曲附会。甲骨文也有“衣”字,作“■”。但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对这个字也还没有正确的解释。这个  相似文献   

17.
“随文而释,因文为训”是我国传注训诂的一贯原则,从传注训诂发端时就存在了。六艺经传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种是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例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乾》)“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咨才为吸;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国语·鲁语下》)另一种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估。例如:《左…  相似文献   

18.
《说文·四篇》:隹,鸟之矩尾总名也,象形 。”金文则用为发语词,虢季子白盤:“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膳夫克鼎:“隹王廿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20.
七律追思二十五年前,一代宗师伟业传。指点《说文》呕心血,聆听《左传》享华筵。幸蒙《考释》亲为序,力读《浅谈》遗世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