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传奇《古镜记》在叙事上具有鲜明的器物叙事的特点。以器物叙事为视角切入《古镜记》文本,可以重新发掘《古镜记》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器物叙事作为一种尚未被学界深入阐释的叙事模式,实际上已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颇具民族特色和研究价值,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谐铎》一书,从书名及其具体内容的描写都昭示着作者的小说创作主旨,即小说既要蕴含教育劝惩意味,又要葆有娱乐消遣功能.如果说坚持小说的教育劝惩意味是大多数古代小说创作者的共识,那么,认识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自觉地把娱乐消遣与教育劝惩两者融为一体,则是《谐铎》一书作者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审美特性的清醒而理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谐铎》一书,从书名及其具体内容的描写都昭示着作者的小说创作主旨,即小说既要蕴含教育劝惩意味,又要葆有娱乐消遣功能。如果说坚持小说的教育劝惩意味是大多数古代小说创作者的共识,那么,认识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自觉地把娱乐消遣与教育劝惩两者融为一体,则是《谐铎》一书作者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审美特性的清醒而理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4.
镜子这一意象多次在明清小说中出现。《红楼梦》中的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多次出现的"轩辕镜",《西游记》中的"照妖镜",还有《二刻拍案惊奇》中具有聚财敛富之用的"古镜",《聊斋志异》中用以占卜的"镜听",墓葬中随葬的镜子。这些镜子所表现出来的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驱邪除妖。尤其是在神魔小说中最能体现这一点。要解释这一现象,就要从镜子本身的解释及镜子所代表的意象来分析,以回答镜子多用以驱邪除妖的问题,还可以阐释镜子这一器物在明清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之作,《阅微草堂笔记》劝惩的方式可分为宿命论和因果观。宿命论是唯心的,而因果观则含有唯物的成分在内。  相似文献   

6.
王度约生活于581—621年之间,为隋唐之际河汾(今山西河津市)王氏家族的重要作家,曾两次任隋御史,并兼任著作郎、芮城令等职,撰写过魏、周《春秋》及《隋书》等。《古镜记》中的“奉诏撰国史”,当为“奉诏撰周史”之误。《古镜记》作为唐传奇的第一篇作品,具有如下特点:以统一的中心意象连缀成篇,以优美流畅的古文作为叙述语言,以自序传的手法容纳中心人物,体现出了丰富的伦理内涵等。这些唐传奇初始期作品的特色,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镜记》作为唐代文言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叙事艺术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古镜记》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两个层面。从叙事学研究理论出发,通过对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作品所蕴含的叙事艺术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古镜记》是志怪小说走向成熟的开山之作,它具有圆融混合的结构和离奇怪异的情节,因而成为唐传奇艺术史上的奇葩。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去考察《古镜记》贯穿各自独立的单篇故事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彼此相互映衬的错综呈现的方式,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梳理故事线索。  相似文献   

9.
文学《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邹自振 (2 0 0 2 .1 )《姑妄言》艺术特色初探王永健 (2 0 0 2 .1 )《庄子·逍遥游》意象艺术中的理蕴李铁荣 (2 0 0 2 .1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情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王天婵 (2 0 0 2 .1 )从《古镜记》看镜子文学意象的流变秦 榕 (2 0 0 2 .1 )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林若红 (2 0 0 2 .1 )巧研朱墨写汤翁———评邹自振《汤显祖综论》万斌生 (2 0 0 2 .3 )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苏曼殊小说论游友基 (2 0 0 2 .3 )二十世纪古典小说研究的理性思考刘海燕 (2 0 0 2 .3 )邓拓建国后的诗词创作张 均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由于其自身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的需要,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劝惩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则是在这种劝惩传统影响之下而产生的一部以劝惩为创作目的的文言小说集。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2.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三教合一”,道教的凡人修道、立德求仙思想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主题与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息息相关,道教的修真求道被作者作为小说的一大重要主题有力地凸显出来。所谓“镜花缘”,取的正是镜花水月空幻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16.
镜象化是中国化史上一项独具个性的内容。其中《太平广记》的镜象故事就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化现象。本从“鸾鸟双鱼、阴阳和合——镜鸾与婚恋主题”,“耀通三界、光照天地——镜媒与神仙主题”,“镇邪去恶、降生吉祥——镜异与灵怪主题”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言小说中镜象化的类型及其化意义,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镜像神经元是上世纪末脑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它能够使生活和家庭教育中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得到科学解释,在家庭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围绕镜像神经元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假定表明,镜像神经元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育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不仅带来了对家庭教育基本原理的重新理解,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在实践上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质疑了传统的婚姻,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挑战了男性至上主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从中折射出女性的性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