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以20世纪以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幼教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中的“美术教育目标”为线索,对百年来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纵向研究,概括分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三个历史时期及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美国20世纪30至60年代是一个处于大转折的动荡时期,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背景,深受英国保育学校的影响,这时期的美国学前课程开始全面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强调儿童个体潜能的发挥和自我表现.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为将来学业做准备的“阅读指导课”,可被视为主情主义时代的一股逆流,它预示了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此次课程变革的发展趋势是从实用走向自由,具体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课程目标从“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走向“表现性目标”;课程设计从“问题中心”走向“儿童中心”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既是学前课程教育价值研究的具体化,也是学前课程研究的理论提升。学前课程具有自身的价值构成与特征,对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要在关注其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与复杂状态的现实基础上,探索构建当代学前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思路与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模式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方面都有着异同点。本文主要针对中韩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比较研究,从两国儿童美术课程比较中汲取韩国学前教育工作长处,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以提高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水平,为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知识观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与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与途径之间的密切关系。后现代知识观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启示是关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情境与情感因素,倡导平等与对话,注重价值理性与和谐生成,由此必然会引发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在目的、课程结构和方式上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高职“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最后论述了高职“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上由“小课程观”转变为“大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上由“社会中心本位”转向“儿童发展本位”,并相应发生了一系列重点转移。面对这一重大变革,师范院校在教师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高师课程和管理等方面也应相应改革,要重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主体的内在变革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教育者总是依赖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期望选择某种课程。可以说,“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探析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对提升教师的课程问题意识,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既是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又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来说,基于跨学科、儿童经验与社会功能的“科目-儿童-社会”三重整合路向,成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取向。尽管整合理论取向提供了实践思路,但是,具体实践当中又面临着价值排斥、结构壁垒与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做到价值观念互融、文化空间重塑与立场定位取舍。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引发了众多的解读.其中,对课程目标的解读尤其引人关注,但是众多的解读缺失对《实验稿》的应有关注.通过对两个版本课程目标设置的比较,发现《2011版》:沿用了《实验稿》的目标体系;承接了《实验稿》的目标内容;凸显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发展;隐含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只有同时关注承传与变化,2001年以来的经验与教训也许才能对正在推进以及继续推进的课程改革产生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课程领导"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和比较,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进行分析,厘清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词: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执行"为基础;而后以"适度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课程在既无成熟课程标准、又无合适教材的情况下,只能先"模仿和借鉴"本科课程;而针对模仿和借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经历了"降低与强化"、"紧扣与淡化"以及"取消与整合"的改革进程。从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出发,"打破与重构"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和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目前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不仅承载着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引导着中小学技术课程体系、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开展。中小学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科学与合理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与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与任务.正确认识中小学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适应性问题;此外,还要依据课程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考察目标体系中的平衡性、层级性与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赋予教师课程开发、课程编制权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教师课程开发权能否有效实现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教学实践应走出仅仅关注“创生性课程开发权实现形式”的单一化误区,重视与突出“再生性课程开发权实现形式”的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育,发挥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课程认识的心智品质和课程建设机制的“课程想象力”,强调以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共同体,共同推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的人才培养价值功能,其建构和完善是高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台湾农村小学在少子化的冲击下纷纷关闭或被并校。但农村小校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解决小校的问题只有并校一途吗?被列为最贫穷的三个县之一的台湾南部的云林县,在教育环境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实施“学校优质转型计划”,进行校本课程的改革,三年下来,终于使许多小校浴火重生,展现学校的新风貌。以云林县成功小学为例,探讨农村小学如何经由校本课程的改革进行学校再造,由此探讨偏远小校存在的核心价值,并申述校本课程在学校再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中庸哲学是儒家学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在于:“和谐”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创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执中”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中庸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核心价值体现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改革目标致力于"新人"的培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理念是超越"学科中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把握课改整体设计的基本思想,对于克服误读、误判,持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