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并列中英双语者在隐喻理解中的强化和抑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跨语言启动效应实验与隐喻理解中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的正启动和负启动实验相结合,考查作为一般认知机制的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隐喻中的作用,以及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是共享同一个概念表征还是各有其独立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一语和二语的隐喻过程中同样发挥作用。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本义特征受到强化,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在跨语言的情况下(英- 中,中- 英)也发现了强化和抑制机制的作用,并且跨语言和同语言情况下对探测句的正启动和负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双语者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在概念层面为共享表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启动技术,从隐喻的理解机制和跨语言的启动效应两个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具有相同的理解机制;互为翻译对等的启动项对同一个隐喻的理解具有同样的启动效应。研究结论为: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共享同一个语义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典型启动效应的实验范式,语义和语音两种不同加工水平的试验任务,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中英双语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38名。结果发现:在基于语义的范畴判断任务中,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启动刺激(中)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即与实验一对等的跨语言语义启动试验,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而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启动值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实验二);当启动刺激(中)的翻译对等词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关系时,采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大学生程度的中英双语者来说,他们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既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又可以借助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为中介再通达语义概念表征,与Kroll等提出的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新疆大学哈语专业学生为被试,运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来研究被试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自变量为语言条件和学习状况,因变量为反应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及结论:在实验一中同语言和跨语言条件下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缩短,出现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在实验二中同语言条件下学习阶段与测验阶段被试出现了同语言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没有出现跨语言长时重复效应。结论:非熟练汉—哈双语者哈萨克语与汉语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词汇表征是独立储存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共同存贮模型。  相似文献   

5.
岳凤霞 《时代教育》2009,(10):47-48
许多有关颜色的隐喻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些颜色隐喻大都带有文化局限性.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差别,人们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与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于中英六种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中英间不同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科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集中表现,科技语言最能表现人类隐喻化的思维方式。从隐喻视角入手研究中英科技语言,发现在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篇层面两种语言的表意深刻受到各自文化隐喻思维的影响。探寻中英两种语言在隐喻思维方面的异同,能更为准确理解中英科技语言差异的规律和特点,并发现英语在科技语言表征上具有的先天优势,从而为提高中英科技翻译效率和准确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Bell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以语义表征为双语转换加工中介的核心理论假设,但该假设的实验验证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对某高校外语系本科英语专业四年级和三年级40名学生,采用跨语言复合句语义整合范式和E-Prime编制实验程序,在命题层面设计并实施了复合句前、后两个分句分别为英—英、汉—汉、英—汉、汉—英四种类型的跨语言复合句逻辑判断任务,收集并对比了四种类型语句反应时两两比较的差异。结果证实,跨语言复合句语义整合与同一语言内复合句语义整合无显著性差异,双语者两种语义表征系统不存在心理空间距离,语义表征是同一、共享的,是双语转换加工的中介。实验结论对揭示翻译转换加工机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新闻报导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战争的词语,许多战争用语与体育新闻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因为体育比赛的概念系统是以战争概念系统为基础,以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概念隐喻:体育比赛是战争。它属于战争隐喻的一个子隐喻。同时它又是个结构隐喻,包含一个母隐喻和三个子隐喻。正是这个战争隐喻能使我们不用再创造另一套概念系统就能借表述战争的一套概念系统去表达体育比赛。  相似文献   

9.
朱麟 《德州学院学报》2011,(Z1):104-105
在人类的语言思维中,人们往往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来理解认知另一些事物,用一些熟悉的思维方式及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思维概念,这样产生了隐喻。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也会在文学语言中表现出来,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经验会对隐喻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中隐喻的分析,对中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隐喻表达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是构成词汇多义性的重要理据。Lakoff & Johnson在其著名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给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是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越来越复杂,理解的概念也越来越抽象。这些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人们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进行表达。这样,在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投射。这种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正是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死亡这一抽象概念,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概念隐喻为支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死亡"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以寻找这种隐喻表达下的深层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隐喻认知研究的最新成果证实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重要价值,同时也注意到隐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讨。隐喻的普遍性表明,EFL教师指令性言语中也存在着隐喻表达式,即概念隐喻的语言隐喻表征。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为依据,借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和课堂话语分析进行案例分析,旨在验证EFL教师指令性言语隐喻表征在促进学生隐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与隐喻思维是外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维过程的关系。隐喻性表达在形成和理解过程中都依赖隐喻思维。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的词汇层面,而且存在于其语法层面。在语法层面上包括与一致式不同的隐喻式表达,在语篇层面上涉及概念隐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隐喻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较深奥知识、理解较抽象意义、深入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14.
邹湘西 《海外英语》2011,(6):326-327,334
该文主要探讨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之间的关系。论文首先介绍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功能,然后论述二者的工作机制及异同。最终得出结论,二者具有互补性,应共同认识,以加深对隐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现象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的地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中英文化里存在的隐喻现象。另外,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个桥梁,要成功的将中英文化里的隐喻现象成功的互译,作者将依据Sperber和Wilsion的关联理论为依据,分析隐喻的理解实际是在适当的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的一个过程;作者也将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来探析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纽马克曾指出:"英语语言中的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1](P85)。"Lakoff和Johnson也强调英语中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因此,隐喻性表达的翻译是高校翻译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隐喻翻译教学研究应跳出狭隘的语言转换层面,从认知的高度去进一步完善对隐喻翻译本质的理解。基于此,将概念隐喻理论融入隐喻翻译教学,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解读了翻译中隐喻理解、隐喻转换和隐喻校核三个过程所包含的认知过程,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与篇章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修辞手法,也是篇章中常用的衔接手段。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或替代等衔接,隐喻表达的是篇章中体现的思想交流。隐喻丰富多彩,不论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都能给理解提供一个暗隐的语义衔接。词汇隐喻被定义为用同一语言符号表现不同的概念意义,而语法隐喻定义为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现类似的概念意义,两者都延伸出了句子,到了篇章、甚至是更广的社会文化领域,让读者或听者完整统一地理解篇章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洛神赋》中的隐喻表达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探讨语言背后的隐喻模式及其与魏晋时期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文中的29例隐喻表达大多数属于存在链隐喻,且下行隐喻明显多于上行隐喻;2.爱情隐喻模式主要有"吸引力""整体""旅程""美玉"4种类型;3.《洛神赋》中的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4.通过与《诗经》对比发现,二者在隐喻创造力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知觉符号等"强具身"理论不同于概念隐喻观,认为概念表征本质在于感知信息多模态的即时激活,隐喻映射存在双向性、侧重于从认知的生理基础和机制角度解释。行为研究在空间-时间、重量-重要性、温度-人际、洁净-道德等领域发现了双向映射;而镜像神经元、语义理解、"动感共振""单侧忽视"及温度-人际脑机制研究,均表明概念表征-感知信息之间存在神经生理基础与内在机制的重叠。今后应对跨通道隐喻心理机制、"感知模拟"假设、感知觉与语义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层次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理解交际中的隐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隐喻的真正理解还依赖语言接收者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拟探讨二语习得者理解隐喻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并对其进行细化。探讨结果表明: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理解同一隐喻时,二语习得者的认知水平、语言水平以及反应灵敏度与付出的努力程度成反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隐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隐喻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交际与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