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迟秋玲 《文教资料》2008,(19):52-54
译写是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选择的一种翻译策略.它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文化迁移的工具,有助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译者在充分解读原文本的基础上,在目的语文化中重新构建原文本文化,从而使译文为目标读者接受,达到与原文本近似等效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
时政文本翻译受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无论从译者的翻译策略选取方面,还是在文本翻译目的确立方面,都体现出了更多的翻译诗学性质。从翻译诗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在增强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视野下,可为探索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时政文本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柴静雾霾纪录片"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话语研究法,从话语内容和话语的历史、文化关系两方面进行宏观剖析,梳理出美国媒体从外媒视角对这一环境事件的关注点,探讨其背后影响环境话语的社会历史原因。结果表明,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构建完整的话语主题和联系有历史文化共鸣感的环境事件,反衬出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探讨原语权力话语与译语权力话语之间的权力抗衡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从文本的选择、策略的选取到译文的接受,无不受到权力话语的制约。翻译活动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操控的行为。本文借助权力话语理论展开对翻译研究的深化与领域拓宽,从而从多元的视角对翻译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如果对西方修辞不甚了了,或如果不想费力去探究西方新闻报道文本中隐含的修辞意图,就容易对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或偏见,甚至被误导。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60周年国庆报道为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其新闻语篇在对中国国庆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借此契机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相关性报道。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借此理解和揭示西方新闻报道话语或语篇中的含而不露的修辞策略的应用,避免误入西方新闻修辞者设下的"修辞误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8篇疫情相关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两国媒体的立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描述中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与措施,语言较为客观、中性;美国媒体则通过语言策略,着力报道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政府失误,丑化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美国即将来临的大选都是影响疫情新闻所用话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此后英语媒体设定了较多评论类的报道。国外媒体设定了评判类的较多文章,但关联的新闻报道却并非注重这类要点。面对这一事件,现有调研仍没能注重英语报道。有必要解析这之中的批评倾向话语,这是由于报道话语暗藏了意识形态这一总体趋向,有着深层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意大利主流媒体对十九大开幕式报道作为话语文本进行归纳和整理,借助语料库工具,依托Martin评价理论下的态度系统分支框架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探寻报告文本中态度资源的分布规律,探究意大利主流媒体对十九大的真实态度。研究发现,意大利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多使用正面态度的判断或鉴赏的积极词汇,肯定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期待中国的稳定健康发展和今后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传统定义中的纯文本之间的转换,而且受到与译者相关因素的牵制与操纵。本文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在历史语境中对老舍先生名作《骆驼祥子》一英译本Rickshaw Boy进行个案研究。宏观上考察译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微观上分析文本的处理方法,最后得出本文结论,翻译是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国际社会对温州形象的总体建构情况,找准提升温州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和策略,以2012—2022年NOW新闻语料库中出现“温州”的英语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与“温州”搭配的高频词及其索引行和文本,发现10年间英语主流媒体对温州城市的总体关注度波动上升,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温州的教育、医疗和经济等,国际媒体建构了温州积极的外交形象、人物形象和经济形象。未来有必要拓宽外宣渠道,精准服务外宣受众,以提升温州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费尔克劳夫话语实践分析为理论框架,从结构分析和互动分析两方面对《纽约时报》一则关于中国游客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解读中国游客形象为例,探明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关系,揭示新闻报道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6,(6):88-91
《新女性》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兴起之际产生的一部优秀电影,具有丰富的语义能指和阐释空间。重观电影,文本在以左翼视角控制影像叙述时,也将都市场景、女性主体和通俗叙事等商业话语植入故事中,呈现出左翼意识形态与商业话语的融合与碰撞。它挖掘现实生活精神并进而有效传递对时代"见识"的努力,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0月18—2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主题的重要报告(简称"十九大报告"),为我国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制定了宏伟蓝图,描绘了清晰路径。目前我国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各国政要、学者对十九大报告的评述,也有学者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视角对印度、德国、俄罗斯等有关中共十九大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但运用语言学理论,聚焦某国主流媒体的系统分析还比较鲜见。为了彰显语言学视角的独特性,本专栏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14.
战争文学创作体现和反映了文化话语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文学被用来佐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战争史诗及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形式。当文化话语从政治上的合法性过渡到法律上的合法性后,制度话语与战争文学之间的紧张感得到缓释,制度话语允许人性话语探索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但人性话语书写受到制度话语和题材局限性的双重钳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深度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和制度话语书写相提并论。加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下战争文学出现了文化市场书写趋向,对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把放弃对制度话语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受众的无条件迎合当作了基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本土政治话语,而其国际传播话语是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对中国日报网发布的106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1)报道重点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中国性和实践性,在要素选择上呈现出“重实践轻概念,重理念轻叙事,重政治轻其他”的特点;(2)报道建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用主义者、全民参与者和文明交流者形象;(3)报道信息来源和话语来源广泛,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有所保证,引语忠实展现话语原貌,保证了话语转述的客观性;(4)报道内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污名化中国、美国“民主峰会”、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秩序、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演讲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官方话语。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一书中 23 篇国际演讲的中、 英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习近平的话语特征及其英语翻译特色, 并结合国际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这些话语及其翻译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习近平话语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其亲民性, 集中表现为“善讲故事”、“博引经典”、“巧借隐喻” 和“广用俗语” 等方面。这些亲民话语特色在英译本中主要通过直译、 化译、 回译等翻译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再现,赢得了国际受众的好评,也为中国政治文献的对外传译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保红教授的新著《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以中西共八位译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各位译者所处历史时代的诗学与翻译诗学,深入剖析各位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大量译例文本内及文本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每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选择进行了庖丁解牛似的剖析,并据此对比分析了中西两大译者群在五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差异。与一般的古诗英译研究相比,该书的翻译诗学及中西对比视角均显得独树一帜,而作者开创的从绘画、书法等多维艺术视角对译诗进行研究,定将引领古诗英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媒体是传播新闻事件的媒介。对于同一则新闻事件,媒体需要保持中立、客观,但是,新闻报道中语言使用的不同会使得各国媒体的报道出现差异。该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对于热点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两大类新闻报道的差异,选取了“澳大利亚遭遇山火肆虐”,及“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航”两则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探究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聆听媒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揭示其报道通过语言手段塑造专制、强权的中国形象,并暗指"中国梦"隐含着中国试图称霸世界、将"中国梦"作为政治工具统治中国的野心的错误论断,阐释了英语新闻报道通过隐性语言表达话语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以期唤醒人们辩证对待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活动中,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定以及翻译结果的评价等方面,译者一方面受制于某种权力话语,而另一方面由于自我需要满足的愿望,亦在建立着某种权力话语。利用中国"中和"思想中的对应对位双方相互作用的观点进行审视,纠缠在权力网中的译者的翻译活动即是在各种权力之间进行权衡,最终找到一种大致中和的解决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