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赛珍珠两种文化主体性平等关系的探讨入手,用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对赛珍珠跨文化的小说思想进行观察,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赛珍珠跨文化小说思想的意义:历史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面镜子,使她可以搁置民族主义情绪,相对中允地评价中国小说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传统的漠视与偏颇;现实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个向导,使她能够关注中国小说的民间特性,从而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文化全球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像一座桥梁,在沟通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方面做出的努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被喻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而她不同时期的中国题材作品也有意识地塑造了众多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形象.她笔下既有矗立于古老时代的桥,也有成长于现代文明时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桥即人,人即桥.桥与人的形象相互映衬,有力地突出了她一贯坚持的跨文化沟通的思想.赛珍珠寄望于那些文化先行者,寄望于大众启蒙.她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途径的种种设想既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进程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也显示出她认识问题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身处中国动乱、变迁之世 ,对凝滞不前的小农经济以及在长期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品格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她的作品既表现传统中国人共同品格特质中许多优秀的、积极的方面 ,也很尖锐地涉及到负面的、消极的因素 ,涉及到封建传统下社会品格的积淀 ,主要包括权威意识、面子观念、参与意识、家族观念等几个方面 ,有利于清除封建文化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作品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从中西文化冲突、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看赛珍珠鲁跃峰(一)赛氏作品基本精神:各民族之美赛珍珠于1892年出生于美国,四个月后便随父母来到中国。中间除1909-1914年回美国读书,1932-1933年回美国短期访问以外,一直...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是历史上首位通过创作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展现了有灵有魂的中国。赛珍珠的四部作品《大地》三部曲、《龙子》、《群芳庭》、《我的中国世界》,分别蕴含了儒家家礼中的"孝礼"、对国家的"忠义"、推己及人的"爱人"精神。而这一切又都归因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研究赛珍珠作品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如何在对外文学传播中凸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色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一生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尽管她所译介的<水浒传>在西方受到很高的赞誉,但在中国不同的时期,文学界和翻译界却对这部译作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本文从翻译目的、文化交流和形象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其中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澄清.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中国,早已走过了那个因“赛珍珠”的姓名触犯了民族心理的潜层意识而使她备受揶揄的时代,大学校园里也不会有多少人将赛珍珠与赛金花搅在一起了。一个真正严肃的研究者决不会再武断地因其美国传教士身份而棒杀她的中国题材作品,更不会轻率地冠之以一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帽子了。赛珍珠研究经过建国前、建国初的种种曲折之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视野,国内出版的美国文学史中出现了赛珍珠的章节,赛作被翻译和重译,出现了近10篇以赛珍珠为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1992年、2002年、2005年召开了四次赛珍珠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正以开阔的胸襟与眼界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坐标,对赛珍珠其人其作做出多角度的阐释,“赛珍珠现象”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显示出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元配夫人》自有其鲜明特色,就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及时性、真实性与深刻性而言,该作绝不逊色于《大地》等成熟作品,尤其比起她后期凭借想象与传闻拼凑起来的"中国故事",这部作品的任何一个短篇都不遑多让。而在其中之一的《新马路》里,赛珍珠温和地控制着叙事节奏,从头至尾并无剑拔弩张、血泪滂沱的场面描写,但其俭省的文字寄寓着赛珍珠对中国都市小市民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从四个方面概要论述了传统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即:1)中国人面子的内涵与特征.包括: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2)中国人的面子类型.包括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和他人知觉到的面子;道德性面子、地位性面子、才能性面子和人际关系面子等.3)中国人面子的具体运作.包括做面子、给面子、借面子与赊面子、争面子与保全面子、撑面子、丢面子和挽回面子、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等.4)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利弊分析.自"五四"运动新文化兴起,特别是解放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受过数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不可能面目全非.但主张一个现代中国人要弘扬传统中国人面子心理的优点,克服其弊端.  相似文献   

15.
作家档案赛珍珠(l892~1973),女作家,本名珀尔·布克。赛珍珠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士,自小随父母来中国,曾阅读中国的经书。17岁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1938年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瑞典学院的评语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赛珍珠长期被西方女性主义者所忽略,但她确实是支持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的《大地》中女主角阿兰的形象,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拥有多重身份:她是父母不幸婚姻的见证者,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是智障儿童的母亲,是通晓中西文化却不被任何一方所接受的文化边缘人。这种多重身份无不例外的将赛珍珠置于一个令人尴尬的边缘人状态。作为一个边缘人,她关心同样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的人们———女人、儿童和包括中国、日本等在内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亚洲国家的人们。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寄予了她对女性的同情与期望;儿童文学的创作,表明她对儿童的关心与厚爱;东西文化交流题材的写作,折射出她对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的渴望。一切为了边缘人,为了边缘人的一切,是赛珍珠文学创作动因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是一位精心充沛因而多产的作家,除创作出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小说,她也写过许在小说作品,发表大量的演讲辞。这些作品在精神上与她的小说创作的宗旨是吻合的,它们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是美国人,却一生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她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家族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及小说写作等方面的推崇。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的创作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卓越超凡。她以写实的手法、同情的笔调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世界。极富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以中国婚姻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反映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精神文化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的目的是架构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一个异质文化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