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中西方文化视野下两者的基本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入世思想、道德思想、伦理观念、中庸哲学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缺少“科学精神”的体现;西方文化讲求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学直接受惠于其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多彩多姿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精神,其本质是自强有为。自强有为精神在传统文学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以务实用世作为一贯主题;在文学思潮上,表现为以尚新通变作为主流思潮;在发展规律上,表现为以兼容并蓄作为主要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自强有为的精神在当代依然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诗史精神”依然可以借鉴;变革应当以推动文学发展作为目的;兼容并蓄必须以精严的抉择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产国现代女性文学典范丁玲的创作放在西方女性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并置于中国现代女性精神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归结出中国现代女性美学特征及轨迹。文章认为,在女性寻找自我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性”,即以表现自我为目的,以自我表现为特征;在寻找男性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女性美学反叛的“反美学”,以及相应的雄性化美学;而在寻找整个世界阶段则表现为对前两个阶段美学的超越,显示出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这些特征的演变,与现代女性心灵世界同构,又与西方女性文学同步,从而显示出丁玲的女性文学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古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本原意识,从本原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衍生出中国上古的精神文化,因而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就表现为本原意识和本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本原疑问到本原阐释和本原崇拜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文化,本文上篇着重论述这一精神行程。第二阶段是理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神话中发育出哲理化的天道本原观,再从天道本原观发展到“人道”(人间道统)本原观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天道哲学和六经的经典文化,追寻精神原点的思想活动一直贯串整个上古精神史。本文重点论述第二阶段的精神行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古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本原意识,从本原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衍生出中国上古的精神文化,因而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就表现为本原意识和本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本原疑问到本原阐释和本原崇拜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文化,本文上篇着重论述这一精神行程。第二阶段是理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神话中发育出哲理化的天道本原观,再从天道本原观发展到“人道”(人间道统)本原观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天道哲学和六经的经典文化,追寻精神原点的思想活动一直贯串整个上古精神史。本文下篇重点论述第二阶段的精神行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为视角,以优患意识的本体性哲学意蕴为根据,制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文章主要通过揭示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其文学创作思想和动机、中国文学的忧患传统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论析了中国文学的特质,得出了强烈的忧患精神是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的结论;并指出中国作家的痛苦命运的高品位及其痛苦体验的深刻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中国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闲适欲望的叙述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起落,经历了三次高潮阶段:一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阶段、三十年代的论语派阶段和九十年代的闲适文学阶段。三个阶段共同描绘出闲适欲望话语的百年变迁轨迹,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鸳鸯蝴蝶派表现为对市民阶层的思想趣味的迎合和认同;论语派表现为对幽默和性灵的热烈追求;九十年代闲适文学则表现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唐代河南籍作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样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创造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学者认为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很相似,作为从文学中逐渐抽象出来的文化精神,它们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比较二者在人们思想上的地位、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发展命运等方面的相异之处,可以更深刻的认识中国的侠文化以及武侠小说广泛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1926年至1930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着极为特殊的时间意义。这一时期恰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逐渐退潮,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悄然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中国现代作家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经过情感的磨难与精神的困惑,最终完成了他们由“五四”人文精神向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转变历程,通过这批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规范与整合,不仅统一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诸多重大文学问题的思想认识,同时也牢固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专用名词,是解读十七年文学的重要切入点。"人民文学"要求作家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进行创作,它具有下述突出特征,即题材上的"写工农兵"、创作主体上的"工农兵写"和美学风格上的理想主义和崇高壮阔。但"人民文学"也明显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总结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经验,正视"人民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对我国今后的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其核心就是文学理论的研究。然而在学术话语中“文艺学”等概念的使用存在着相当大的混乱,这不利于学术规范和学科建设。实际上,“文艺学”、“文艺理论”、“文学理论”与“诗学”等几个概念是同一的,而文艺学、文艺美学与艺术学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在“文艺学”合法性遭遇质疑的今天,更有必要厘定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6.
对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学实绩作评价可从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经典"作为文学史浓缩之精华应当最能代表当时当地的文学水准。上个世纪末台湾文学界曾评选出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多部当年发表时就引发议论的作品。将这三十部"经典之作"放置在一起加以观照,不仅能够从中看出过去的一百年里台湾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更可以把握台湾作家对于自我文学身份界定的矛盾心理,以及认识台湾文学未来发展链条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唐德宗贞元时期是一个处于文化“夹缝”间,少被研究者重视,但又有着丰富文化蕴含的时期。它新旧杂陈,既有浓重的大历气息,又有元和文学的很多质素。文化史上,贞元文学是“唐宋变革”的一个关节点;文学史上,它奠定了宋代文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贞元时期的审视,认为古代文学史应该打破王朝分期界限;古代文学史家应当以更通达的眼光和多元的思路、方法来构建文学史框架,以期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有一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变.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果的借鉴,不能代替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还须深入、体察社会生活,获得创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史康 《海外英语》2012,(5):209-210,230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那以"冰山原则"为主要特征的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使其成为蜚声世界文坛的一位文学大师。本文通过对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细致分析,具体阐述海明威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电报式对话、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和独特的象征手法来实现"冰山原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