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凝 《文教资料》2012,(14):35-3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被称为"生态女性主义作家",她一生的创作都集中在黑人的困境、沉默的黑人女性、生态环境和殖民主义等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沃克作品《紫色》中莎格的魅力阐释,来分析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并对其笔下的黑人女性探寻自我进行解读,从而唤醒人们对人类"母亲"——自然和女性的生态健康和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以女性倾向的生态视角,把自然和女性联系并等同起来,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黑人女性作为大自然中的黑珍珠所散发出的异样、耀眼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2.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2):86-87
"女性"是一个带着永恒美丽色彩的词,"自然"更为女性美增加了一层原始而神秘的色彩。本文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出发诠释女性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女性与自然的不朽品质,以及二者完美结合所构造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对莎剧《李尔王》的传统文学批评大多基于"悲剧性"与"人物性格"等角度。然而,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剧本,莎士比亚时代自然与女性之间的紧密关联及其遭受男权社会压迫的悲剧得以彰显,而这悲剧的根源乃是"她们"一同作为"他者"对自身境遇的浑然不知和默然无声。因此,只有构建人类精神生态意识和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女性与自然才能获得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4.
卡罗尔.希尔兹的《斯通家史札记》采用自传形式描述了女主人公黛西与孤独命运不懈抗争的一生。借助生态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分析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小说揭露了二者作为"他者"在男性至上的父权社会受到压制的本质,表达了作者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以实现男性与女性及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乡间景象与鲜明的女性形象是他创作的典型特点。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他的第一部经典悲剧《还乡》,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作家视野中自然与人特别是与女性的微妙关系以及女性命运与自然命运的关联,并深刻感受到哈代深切的生态和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中的两位典型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自然和女性的内在联系。在莫里斯笔下,爱伦即自然,她的形神兼具自然的特性。"我"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集中体现在我对爱伦的痴迷和爱恋上。如果说爱伦代表了令人敬畏的自然力,克拉娜则代表着护佑万物的女性伦理,充满感性和温情的女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8.
林海音是台湾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旧时代女性和台湾五六十年代新女性是林海音作品重点塑造的两大女性群体,然而作者对这两类女性的塑造却表现出"反抗男权社会"和"向男权规则回归"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儿情结的形成与作家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小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女性意识。她执着于从女性的经验出发构筑女性的浪漫空间,这种"不要独特性"纯自然的叙事方式从男性中心话语笼罩下剥离出来,展示出处于游离状态时代个体独特的生命景观。但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的环境与具体的时代动态变化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融智计划"的发展,全球范围的女性在人口总体现状中的流动分布、老龄化比重、国际女性移民趋势等方面都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全球化背景下,女性群体日益对国内公共政策和基层民主、社会团体、人才战略的制定等产生深刻影响。根据我国女性自身特点,分析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融智计划",积极应对"后资本主义"社会女性人力资源的战略挑战,对深化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女性参政议政的实践发展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男女不平等成为女权主义极度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女权主义者还是社会学家,都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从"性"和"性别"的角度,从"性"和"性别"的先在性、自然性、生理性以及自然/文明二分的根源等方面,对男女的不平等进行本体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都主张融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赞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一思想的文学展示又存在差异。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人主张“物我同一”,诗歌蕴含“古代朴素生态思想”,诗人把回归自然作为避祸或步入仕途的捷径。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张“自然神论”,诗歌蕴含“近代浪漫主义生态意识”,诗人回归自然是为了寻找失落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13.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14.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及《母亲》等一系列描写中国的杰出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跨越了种族的鸿沟","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以更深的人性洞察力去观察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另一世界的道路"并且"符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未来的期望"①而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赛珍珠描述中国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不仅表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共有的特征:善良、坚强、勤劳、勇敢,而且塑造了两种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我们将1931年出版的《大地》与1934年出版的《母亲》作比较,不难发现《大地》中阿兰表现出一种介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间的沉默,《母亲》中的"母亲"则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反抗精神。无论是沉默的阿兰还是勇于抗争的"母亲"都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现状,都展现了中国女性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可以吃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菜辛《青草在歌唱》中女性与自然相似而紧密的联系,探讨了两位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社会压迫下不同命运的形成原因、自然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得出了女性只有与自然为友,不懈地抗争于男权社会的压迫,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我的人生,达到女人、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7.
前人对于《老子》第一章"两者"的理解众说纷纭,大都纠结在第一章的"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等的单一方面,而忽略了从全书出发理解"两者"相对关系的多层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老子》论述"道"时使用的"两者"包含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个人修养之道三个层面的相对关系。因此,将"两者"综合来看就不只有单一的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电视媒体多年来“新闻立台”或“娱乐立台”的媒体实践看,两者皆持之有据,“娱乐立台”功不可没,不宜把“新闻立台”视为整个电视业及其主流传媒的规定动作。电视界和电视业以“文化立台”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其关键在于持有文化本色、文化“三量”和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循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不同艺术路径,承续着上海女性的故事,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丰富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留下了经典的艺术形象;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和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身上最具光芒的是那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匪性”精神,这种“匪性”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一切误解和冷遇,这种“匪性”精神使他们就算被整个世界抛弃也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