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华夷之有别,当始于有夏之世.四千多年来,随着民族的冲突和融合,"华"和"夷"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频繁变化.天朝正统的华夷观念支配着清王朝,成为清廷处理对外事务,即所谓"夷务"的指导思想.林则徐出于"筹夷务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观念,用新的经世致用思想处理中外关系,逐步突破"华夷之防"的桎梏.但林则徐身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钦差大臣,在封建环境中土生土长,对"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华夷观念耳濡目染,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其思想自然也脱不出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如果一位外星人在冥冥太空中的某一个点观察地球,在他的眼里既不会有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西方版地图,也不会有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东方版地图,更不会有“天朝与番夷”或“西方中心论”的概念,在他眼前呈现的,只是一个美丽的、缓缓转动的蓝色星球。  相似文献   

4.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人我之异,对外基本上为一封闭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邛都夷”属濮系民族。但本考证,“邛都夷”属濮系民族的理由还不充分。本认为,“邛都夷”应为氐羌系民族。  相似文献   

7.
名匾沉浮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夷山之与朱熹,永安桃源洞之与徐霞客,连城冠豸山之与林则徐,便是例证。清道光甲申年(1824)春夏之交,威震华厦的林则徐,应同科进士,深交挚友谢邦基的邀请,为其父谢凝道(嘉庆丙辰恩科进士,云南迤西兵备道)六旬寿诞,赴连酌寿筵并游览名胜冠豸山。林则徐见“东山草堂”正厅内,  相似文献   

8.
在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文化的批评方面.将西方最先进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先行者是陈独秀和李大钊。此外还有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他们对中国传统礼教与思想的激烈批判。这种批判,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学术思考与争鸣的范畴,而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不了解这种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就不会了解当时年轻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念的转变.也就不会了解后来中国文艺的巨大变化。陈独秀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他指出。不论什么事物和观念,如果经理性和科学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使它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思想家一贯主张读史,以史为鉴。清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曾提倡“读史爱国”,他说:“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此言堪为至理。毛主席极为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此,他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有与无”的思考与探索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关於“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虽然哲学的视野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视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与建筑艺术张育英由于道教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美学思想,将道家美学观念演化成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对文学艺术起了不可估量的浸染和辐射作用。就建筑艺术而言,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美”等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建筑美...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海盗贸易商人和充满宗教狂热的耶稣会传教士联袂来到中国,使一身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得以目睹瘦窄贴身的西式服装的风采。但当时的朝野人士和儒家士大夫从正统观念出发,视西服为夷狄之服,十分厌恶,社会上还没有人敢于仿效。鸦片战争前夕,一些封建士大夫远望身着西服军装的英国士兵,见其裤腿瘦直紧绷,竟然怀疑其腿不能弯曲快跑,只能水战而不擅陆战。曾身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就错误地认为英军“浑身裹缠,腰腿僵硬,倒下不能再起,不仅一兵可杀死数夷,就是市井乡民,也可制其死…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荡,犹如石落死潭,激起层层波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坚船利炮开路,涌进古老的中华,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国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天朝上国”观念也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反省古老文化传统,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开放意识,并开始走出天朝意识误区和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一)民族自我中心意识是早期人类历史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只是随着地理屏障的突破、战争以及程度相当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而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传播刘沛林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一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民居、村落、城市用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征南中的“心战”,并非只是“七擒七纵”、“三不留”等零散策略,而是一个以南中少数民族心理特征为依据,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心理战术的总体心理战。大体说来,其第一阶段作战,是针对夷人迷信、勇悍、信服强的心理,以装神弄鬼的形式进行心理恐吓为主;第二阶段则是针对夷人在重大失败以后,又怕又不服气的心理,以一种强式的宽容进行心理攻击;第三阶段再次针对夷人信鬼神、重盟誓的民族特性和对汉人仍有一定不信任感及报复心理,以图谱、盟碑、铁券和“三不留”、“以夷制夷”政策,争取夷人的全部归顺,消除了隐患。诸葛亮南征,的确不失为一场成功的“攻心战”。  相似文献   

17.
邱远猷 《寻根》2006,(1):101-107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值得纪念的一页,是在1839年的两件事:“6.3”虎门销烟与“9.3”巡阅澳门。167年前(即1839年)9月3日林则徐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周文华  徐桦 《寻根》2014,(5):64-67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北部昭通市盐津县之西南20公里。昭通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为中原文化入滇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昭通是云南与中原接触最早的地方,是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盐津县东北与四川交界,距昆明市560公里,距昭通市145公里,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人滇的第一关便是豆沙关。  相似文献   

19.
近访凌青     
近访凌青□虹霓“鸦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离开虎门。”此话虽说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之口,然而就在香港回归祖国指日可待的今天,当他的五世孙凌青重提此话时,声音仍是那样铿锵有力。投身革命,改名凌青1923年4月的一天,北京,中国末代翰林林步随的家中,喜添...  相似文献   

20.
聂希 《华夏文化》2008,(3):23-25
“友”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先秦儒家的改造与发扬,它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枝繁叶茂。在如何选择朋友、与朋友相处等问题上,先秦儒家提出的仁义、忠恕、诚信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