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2.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相似文献   

3.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将“阴”误写作“荫”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不了解“荫”已由多音字改为一个字音的统读字造成的。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荫”字取消了阴平的读音,统读去声。并指出“树荫”应为“树阴”,“林荫道”应为“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已不再是多音字了。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6.
以“寻常语入韵”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在当时妇孺皆知的口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变得不那么易懂了,这使今天的读者不太容易体会到作者“以寻常语入韵”“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词,却仍然完整地保留在某些方言中,李清照词中的一些口语词就是如此。现就笔者所见,例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日稷山县话里用“日”作前缀的词数量不算多,却都很有特色。“日”这个词在口语里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一个读去声,是“日子”意思,如“好日”,口语常变读为“好儿”。另一个是詈词,特指男性对女性主动施行性交的行为。下面要论及的用“日”作前缀的词语,与后一个意思有关,因而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  相似文献   

8.
要读书,先识字。这是学习的客观规律,不论学中文或英文都是如此。然而,只识字,却不一定会读书,因为单独的词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单学中文的一个“利”字,实在难教,要让学生们懂得这个字的全部意义,就只有把它和其他的字连在一起——如“顺利”、“锐利”、“利益”、“利索”等等,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语词,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又如英文中的consist,单独这个词无法可用,必须学会用consist of或者consist in才能发挥其功用,才能把它变成有意义的语词。  相似文献   

9.
宁波方言中以“头”作词后缀的词数量多而且构成方式多样,这对宁波人学习普通话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稍不留意就会出错.通过对宁波话中“头”尾词结构规律的分析以及它与普通话相关词的比较规律的分析,便可利用这些规律来尽量减少这一类语言错误.  相似文献   

10.
林灿洪 《师道》2010,(10):54-54
儿子现在已经读初中了,回想起他读小学时刚刚接触学习生字那种情景,真叫人哭笑不得:那时,儿子刚刚入读小学一年级,每天要学习大量生字词。学习汉字非常需要耐性,性格急躁的儿子总是记不住字形,认字丢三落四,错别字、同音字混淆,误用比比皆是。如经常把“人”字写成“入”字、写“玉”字写漏一点变成“王”字等等,不知道挨了老师多少批评,  相似文献   

11.
一、结合字、词教学训练说话、写话 在教一字的音、形、义时就通过给生字组词及词语说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也就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如:“纷”组词“纷纷”,说话:“课堂上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秋风吹得树叶纷纷往下落”,再给学生讲“纷”表示多而杂乱的意思,这样学生就易理解和掌握“纷”字的意思和应用。再如多音字“长、干、当、种”等,反义词“寒冷”、“温暖”、“破坏”、“保护”等;同音字:“气”、“汽”等,形近字;“己”、“已”等,把它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区别、掌握。一是一字多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二是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能加深对生字、生词的理解,同时为看图说话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 ,使学生读得入格所谓“入格” ,是指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最起码的技术要求 ,其训练重点是语音和发音。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 ,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师都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 ,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韵、语气助词“啊”的变化等词。第二 ,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之一 ,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 ,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 ,使学生读得入情所谓“入情”是表情朗读 ,要求朗读…  相似文献   

13.
谈一年级的朗读训练李洪谟一年级的朗读先要抓正确。所谓正确就是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教师领读是主要方法。在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流利。流利首先是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把词连在一起读──词连读。“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雪花”“还在”...  相似文献   

14.
缙云话的“儿”字,在读音、意义、用法三个方面,跟普通话相比都有许多不同。在缙云话里,“儿”这个字有两种读音。随着读音的差别,它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分为两类。当“儿”字读作“ni”时,它能单用,独立成词。读这个音的,一个主要意义是“子”或“男孩子”。在普通话里,“儿”自然不读“ni”,也不独立成词。除了“儿女”、“儿孙”、“一儿一女”等的对举格式之外,单用时就得写成“儿子”。由这个意义组成的词语,在缙云话的词汇中有不少。比如:  相似文献   

15.
序的别称     
《阅读与鉴赏》2002,(4):15-15
“序”是用于一部作品之首,它还有许多别称: ①“前序”:说明书籍速或出版旨意、作情况的多称“前序”。也称“开篇的话”、“写在前面”、“出版说明”等。②“引”:在叙事抒情学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在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对人物的历史,所处的时代背景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先作的交代或提示的字一般叫“引”,也称“引子”或“楔子”。③“入话”:在古代话本里把“引子”称为“入话”。④“序曲”与“序幕”:歌剧、清唱剧等开场音乐称“序曲”;多幕剧的第一幕前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剧情发生的原因。预示全剧主题的字称“序幕”。⑤“垫话”:曲艺节目中,相声演员演正式段子之前的开场白叫“垫活”。⑥“开词”:评话演员说正书前先诵的一段词称“开词”。⑦“开篇”:浙江一带的评弹,在演出前附加的唱段称“开篇”。⑧“书帽”:快书、大鼓在正式节目前加演的小段叫“书帽”。  相似文献   

16.
读得快,读得多,这是速读训练的一个目的。此外,据专家们研究,一般人读书时一分钟只能读180字到200字,这样大脑传递信息是“慢镜头”的,在读者潜在的意念中会无形钻进别种思绪,在大脑中只能存留百分之十的信息结果是“读而不思”,有时还不得不从头再读,因为一个完整的想想是由一句话或几句话构成的。因此阅读时必须锻炼由一组词跳向另一组词的能力,而不是由一个字跳到另一个字。这样就容易理解书中含义。同时不断地进行速读训练,还可以使思维更为敏捷。我的速读训练大体上分下面几个步骤: 学生刚接触一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这一次不要求学生读得太快,先要尽量扫清一些障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字词语词占极少数,四字固定语占绝大多数;从西字词语和单字词、双字词语和三字词关系及汉语构词角度可以看出是由汉语四字词语的发展形成造成,四字词语处于“词”向“短语”过渡的边缘范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语文教材、谈一谈联绵词中的几种现象。一、同一联绵词的多形同音现象联绵词亦称联绵字,是由两个字结合而成的单纯词。按照音节结构,联绵词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三种。王国维说:“联绵字者,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有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这些话都正确地指出了联绵词是一个整体。它不象合成词那样可以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汉语词的书写形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汉语词的变化.汉字的形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要我们翻开古书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字写多词和一词用多字.这些现象有碍于我们学好古代汉语.表现在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繁简字上.其中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一字写多词,异体字和繁简字是一词用多字.为了更有效地阅读古书,更好地理解词义,我们须对此有所了解,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契”字有多个读音:qì、qiè、xiè.在“契阔”一词中“契”是读qì还是qiè,一直存有争议.“契阔”应释为“勤苦”,读qi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