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旋转动力来源和利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转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至关重要。旋转动力主要来源于弧线助跑、起跳和起跳摆动动作。旋转动力的获得首先避免了偏心起跳,实现了正心起跳,提高了起跳效果;其二,过杆时能充分利用已获得的转动角动量,并协同肌肉内力的作用,实现旋转补偿、相向补偿,完成身体各部位依次过杆,达到了对H3(重心腾至最高点与横竿上沿之间的距离)挖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在背越式过杆过程中,运动员在过杆时不仅会受到转动速度的影响,而且还受身体重心抛物线高度的影响,而这两者又都受起跳的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起跳时身体运动方向改变的程度又更多地取决于助跑速度在起跳阶段转化为垂直速度的效  相似文献   

3.
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一 般采用先双脚跳背越式过海绵垫和过杆练习,待背越挺髋、后屈膝、压肩、收腿过杆动作熟练掌握之后,再通过短助跑单腿起跳等背越横杆的练习巩固背越式过杆技术。而单脚起跳背越过杆与双脚起跳背越过杆技术有较大差别,所以学生尽管双脚起跳背越式过杆技术已经掌握了,一进入短助跑单脚起跳过杆总会出现一些技术变形,成为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脚起跳背越过杆与双脚起跳背越横杆的判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单脚起跳不像双脚起跳那样背对横杆,而是身体侧对横杆,在空中要转体形成背对横杆姿势,所以在起跳中要注意有助于空中转体的动能形成。第二,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跳高教学中针对常规教法,对跳高教学顺序进行了改进,采用的教法顺序是:1. 过杆落地技术;2. 起跳技术;3. 助跑与起跳技术;4. 完整技术;5. 纠正、改进提高,并在过杆落地技术的教法上采用横杆不等高的方法。经过此调整后减少了教学环节,节省了时间,且有效地解决了过杆落地技术,增强了自信心,敢于跨越过杆。达到了教程短、掌握动作快的效果。教法提示如下:一、讲解过杆技术要领时,特别强调身体重心腾越到最高点时,摆动腿内转下压,起跳腿外旋上提,因为这是过杆技术的重点和学生掌握动作的难点。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好过杆技术,那么所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起跳是跳高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它衔接着助跑和腾越过杆。助跑阶段运动员积累的能量不仅通过起跳转化为腾起的能量,而且背越技术所特有的转体动量矩和旋转过杆动量矩皆由起跳动作而转换。起跳阶段的动作结构十分复杂,它包括起跳腿和摆动腿以及上肢摆动的动作,另外,转体的形成还与躯干的动作例如肩轴和髋轴交叉的时空结构有关,但这一系列动作的形成和调整,无一不与起跳阶段运动员身体重心的高度及其变化和身体的倾斜角度及角度的变化有关。在技术分析中,它们虽然仅作为运动学参量出  相似文献   

6.
巧用跳箱     
跳箱除了用于体操教学之外,还是学习、改进田径跳跃项目技术和进行力量训练的好“帮手”。现将用途及方法介绍如下:一、跳高 (一)俯卧式跳高过杆练习。将跳高海绵垫紧贴跳箱外侧放置。练习者起跳后身体俯卧在箱体上,起跳腿屈膝于箱侧,然后做起一跳腿外展翻转身体落垫的俯卧式跳高过杆模仿练习。 (二)背越式跳高过杆练习。将一块体操海绵垫搭在箱体上,跳箱外侧放置跳高垫。练习者站在助跳板上,背靠横箱站立,然后做原地上体后倒仰卧成“桥”练习,继而进行原地起跳背越过箱的练习。为了有较长的腾空时间体会过杆时的身体感受,也可…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起跳多轴转动的生物力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越式跳高起跳多轴转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冯晓东张健背越式跳高技术,无论是技术概念还是技术动作结构,起跳技术都是跳高技术的核心。起跳阶段的目的是迅速改变人体的运动方向,并获得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同时还要产生一定的旋转动力,保证过杆动作的顺利完成。在起跳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学好原地过杆技术和助跑起跳技术后,再学习助跑起跳与过杆相结合技术时,往往结合不好,助跑过杆技术不能达到原地过杆技术那样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平台、斜台和杆上挺髋练习,对助跑过杆术的掌握,起着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过杆技术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过杆技术的示范动作难以在空中停留,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固定的参考模式,使过杆技术不易掌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跳箱和海绵垫子的有机结合,使过杆技术的教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效果较好。现将教法简介如下:器材及摆放:高层跳箱一副,小弹跳板一块,跳高海绵包一块(2×4 m),摆放如图1。一、分解练习与体会1.起跳与上箱:让学生借助于弹跳板体会起跳后,身体向高处“旋”起的动作。找到身体重心沿切线方向,向横杆飞的感觉,如图  相似文献   

10.
董大肆 《中华武术》2007,(12):13-13
众所周知,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环节,人体腾越的高度取决于利用水平速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起跳能力,迅速改变身体的运动方向,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垂直速度,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为顺利过杆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快速而有效地掌握和提高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运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起跳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一、器械设计将一根长2.5米以上的木杆或竹杆捆绑在两棵树上或其它立柱上,木杆离地面高1米左右,落地区放海绵包或海绵垫子。二、过杆的技术要领起跳腾空后,摆动腿前伸并内旋,同侧臂配合做前伸内旋,右肩内扣,身体转向横杆。起跳腿蹬离地面后,小腿向后折叠,屈膝外翻,此时人体在杆上成俯卧姿势,随着摆动腿继续前伸内旋,起跳腿继续向后上提拉外展,使身体继续绕横杆转动,最后以背部落在海绵包或  相似文献   

12.
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方法是直线助跑后迈步起跳,两臂和摆动腿快速摆动配合,起跳腿充分蹬伸,过杆后摆动腿先着地,屈膝缓冲。整个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四个环节。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先从腾空过杆和落地技术着手粗线条地教会学生跨越式跳高方法,再从助跑、起跳技术细线条地精加工,  相似文献   

13.
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认为: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能使运动员的身体自然倾向圆心,这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在最后几步降低重心,而且也为运动员提供腾空绕横杆旋转的动力。由于身体内倾助跑并在起跳阶段转为垂直,这样就会使运动员在起跳结束时产生离心力,而不需要任何附加用力便能使运动员转动过杆,因而这种助跑将更有助于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以此我们认为弧线助跑在跳高中比直线助跑更为  相似文献   

14.
背越式跳高可以分成助跑、起跳、过杆这三个步骤,教师可以通过专项训练,指导学生逐个突破。在助跑环节要设计组合训练和计时训练,提升他们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在起跳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缓冲蹬伸的技术要点,学会协调身体,掌握转身动作;在过杆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立式练习、仰式练习形成腾空感,提升腾空过杆的能力。经过专项训练,学生能循序渐进,真正掌握背越式跳高。  相似文献   

15.
跳高起跳动作的任务是使运动员获得适宜的身体重心腾起角,并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以便使运动员能够获得最高的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并为旋转过杆提供力的来源。背越式跳高起跳的动力,是由起跳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效应共同构成的。正确认识和掌握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是有效完成背越式跳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过杆技术,已经从“拱桥”式过杆技术发展成“卧7”式过杆技术。然而在教科书中一些教学过程被忽视,严重影响了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在此笔者将近年的教学心得与读者分享。一、注意解决从双脚起跳向单脚起跳背越过杆过渡时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跨越式跳高整个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这四个环节。笔者采用倒叙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先进行起跳过杆技术的粗线条教学,然后进行助跑、起跳、过杆、落地技术的精细加工。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这一运动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内容背越式跳高:腾空过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背越式跳高“腾空过杆技术”的特点及其原理和锻炼价值。
  2.通过学习,60%的学生能原地跳起做出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20%的学生能起跳后适时沉肩,空中做出“背弓”,20%的学生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原地跳起过杆动作;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空中身体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是跨越式跳高完整技术中(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一个重要技术,其中摆动腿和起跳腿的依次过杆是过杆技术教学的关键。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可将两条腿与横杆的关系转换成内、外侧脚与横杆的关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试图通过器材的一物多用,以依次过杆这一技术环节为突破口切入跨越式跳高教学,将完整技术动作进行有效地分解与串联,让学生在一根PVC管的多种用法中掌握依次过杆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背越式跳高过杆动作的特点,本文利用Dartfish10.0运动分析软件对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张国伟、詹马尔科·坦贝里、尤沃恩·哈里森、禹相赫和王宇背越式跳高中过杆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发现:在过杆时采用挺髋动作,是建立在先挺后跳基础上形成的,该动作顺序会减小垂直向上的腾起初速度;采用主动下放摆动腿的过杆动作,能够使身体形成最优的“桥型”动作姿势,保证人体重心移出体外,缩小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缩短绕身体重心额状轴的转动半径,加快身体过杆的转动角速度,减小过杆后期膝关节的角度,提高自然收腿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