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网络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方式。贝哈马斯交往理论分析认为,德育是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达到一致的行为,揭示了师生交往即德育的本质,其核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研究社交网络师生关系的状况和交往行为模式的改变,充分认识朋友型、亦师亦友型、形式型的社交网络师生关系形态特点和师生关系异化原因,是实现网络德育常态化,提升网络德育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交往行为是指“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助,并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沟通,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而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是指家庭和学校通过交流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对孩子施以协调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使孩子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一种交往,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交往的目的承担者是人——学生。  相似文献   

4.
聂丽芳 《文教资料》2008,(19):89-90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针对工具理性对当今时代的统治,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相互交往的重要性.交往理性倡导交往主体间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主体问的相互关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借鉴和启发式的意义,我们应该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的、相互平等的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促进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交往还推动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和"商谈伦理学"认为,交往行为要以相互理解为基础,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核心是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强制性的诚实的对话和交流。马克思、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分别从宏观上或微观上有利于我们确立科学合理的执法目标、改进执法理念、改善执法模式和改进执法方式。  相似文献   

7.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它是师生交往的扩展和延伸。本文从我国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注重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相互作用。哈贝马斯面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认为只要运用交往行动理论,就可以获得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的交往方式,拯救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病,重建社会的和谐统一。深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交往的论述,从唯物史观出发来理解交往,对我们今天认识全球化、认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必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认知模式德育课堂交往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特点一是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反应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二是重灌输,轻启发。三是关注外在德育行为的解释和理解。四是课堂德育交往的评价机制单一,注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0.
周琳 《华章》2007,4(7):20
马克思的交往行动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认为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则是以语言为媒介,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为核心,进行相互协调,以达成共识.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清这两种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碰撞、交融,高科技作为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困惑,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即主体间通过符号协调和相互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沟通和一致.他的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曙光,即跳出原来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圈子,以社会世界为媒介,使主体世界(读者、作者等)与自然世界(文本)有机结合加以探讨,从而衍生出种种不确定、多元化的意义理解,给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2.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13.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然而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都是占据主要地位,生生交往只是作为构成教学交往的一个完整部分被提及却没有具体的、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我国的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扣导致交往行为异化的原因。基于此理论.现代学校教育应警惕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师生交往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交往”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热点,既取决于德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又有赖于交往理论所蕴涵的人性思想。交往德育克服传统德育弊端,实现德育理念的更新,反映时代哲学,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找回失落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从学理上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反思和提升显得尤为紧要。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片面理性化倾向。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走向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承认、重视并遵守共同的教学行为规范,师生能够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对话,千方百计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共生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师生是否具有交往的能力、交往的心态、交往过程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是实现师生课堂交往的前提条件,交往中师生的同理心水平、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值和教师个人的影响力及交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师生交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交往,即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课堂生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共生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师生是否有交往的能力、交往的心态、及交往过程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是实现课堂师生交往的前提条件,交往中师生的同理心水平、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值、教师个人的影响力与交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师生交往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教与学严重脱节。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合理性,提倡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这对研究生的交往式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育之为德育--大学德育研究的前瞻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大学德育研究中日益显现出人文缺失的弊端,其根源在于交往的缺失和目的理性的盛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交往理性出发,确立“交往德育”理念。交往德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师生的存在生存,其真谛是通过师生真诚而非扭曲的交往,指向一种“美好和真诚”的生活。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方式,它本身便是一种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