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窗》2013,(13):F0003-F0003
在国际交往中,国与国之间为了向对方表达敬意,互赠礼品就成了外交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准备一份得体的礼物,外交人员总是煞费苦心,民族特色产品、特有动物,个人肖像……这些赠礼也悄然记录下了双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14)
互赠礼品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中国与日本都是礼仪之国。但两国之间的文化不同,礼物赠答的习俗就难免有所差异。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注重"义理"。  相似文献   

3.
饭饭 《科学与生活》2009,(2):124-124
<正>互赠礼品无疑是一个古老的行为,而高科技电子产品则是人类社会的新兴产物。手机、MP3、笔记本电脑之类的东西,作为礼物,更适用于新型的人际关系,比如年末员工抽奖、赠送公司客户之类。在传统人际关系中,尤其又在颇具象征意味的场合,比如情人节互赠定情信物,或是春节首次去岳父母家拜访送礼,就应该送些传统悠久  相似文献   

4.
国外遇尴尬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凡事讲究礼尚往来。在国外,送礼也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老外们送礼很有讲究,尤其是西方一些先进国家,礼是不能轻易送的,要送也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拿我们行船为例,船到国内办事,往往得礼品先行,事能不能办,得先“烟酒烟酒”(研究研究)。船过苏伊士运河,港口官员、引水员等凡是与船打交道的都得拿点礼品下船,这些礼品一般都是国产的,有陶瓷  相似文献   

5.
正鱼在侗家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在侗族社会中有"无鱼不成礼""无鱼不成祭""识鱼来认族"的说法。无鱼不成礼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操办红白喜事,侗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鱼或炖鱼。进餐后,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轮菜也是鱼制品,让客人慢慢地品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人情往来、互赠礼品,鱼品被视为最体面了。如给小孩办满月酒,外婆家送来的诸多礼品中,鲜鱼和酸鱼是必备的;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妇女带上腌酸鱼以及鸡鸭到女方家去下聘礼;办结婚喜酒,除了宴席上有  相似文献   

6.
古城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礼品,哪里就有金钥匙,哪里有金钥匙,哪里就有礼品。”这是人们对金钥匙礼品制作(南京)有限公司的盛情赞誉。 1988年张灵宪来宁创办了南京金钥匙制作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生产业务上隶属于香港金钥匙集团公  相似文献   

7.
素有“北方第一礼品展”的2010中国·北京国际礼品展,4月上旬在北京国展精彩亮相。本届展会层出不穷的创新元素和众多行业企业参与,让人们明显感受到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礼品市场,已成为礼品内销的主战场。而世博题材礼品的精彩呈现,也让本届展会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把握当下潮流热点和创新元素,不断推出有创意个性足的时尚新品,成为众多礼品企业进军市场的杀手锏。3月16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再度上演。数万种新品在展会上大放异彩,个性礼品备受消费者喜爱。  相似文献   

9.
贺年片小考     
每逢新年,亲朋好友互赠贺年片,不仅是象征吉庆,而且也捎去了新年情谊、真诚祝福,给人们在节日里增添无限欢乐与欣慰,古今皆然,已成风俗。提起贺年片,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近代才兴起的“洋玩意儿”。其实并不然。据笔者查考,贺年片源于我国汉代,距今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不过,在汉代称贺年片为“名谒”或“通刺”。唐、宋时期,贺年片除沿袭“通刺”外,又叫“飞帖”或“门状”;元、明时叫“名纸”;清代叫“红单”或“贺年帖”;近代才称“贺年片”或“贺年卡”。据史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马上定天下后,曾出现贞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  相似文献   

10.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心理咨询”这个概念也许并不陌生,大众媒体上也有很多心理学家经常为大家烹制“心灵鸡汤”或三言两语“指点迷津”。本文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她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其实,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有不小的误区或偏差。心理咨询那些事儿,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王淼  黄华新 《学会》2006,(7):58-62
“科普进社区”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社区科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于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科普进社区”应当坚持“三个有”原则,还应当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运行“四力合一”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引进新城市主义理论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在很多的规划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很多时候,新城市主义只不过是开发商、设计者、营销者手中类似“景现”、“绿化”一样的炒作王牌,将试图解析中国规划实践中的“伪新城市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14,(4):93-93
春天万物欣荣,生机蓬勃,也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关于春天的饮食民间有很多说法,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下面就将“吃春”秘籍献给热爱美丽和美食的人们。  相似文献   

14.
喜欢吃玉米的小朋友都会注意到,玉米的头部常有“胡须”露出来,“胡须”的颜色有时候是棕色的,有时候是金黄色的。那玉米为什么会长“胡须”呢?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给我们来信吧。答案正确的前10名小读者,都将获得本刊赠送的精美礼品一份。  相似文献   

15.
“六·一”节到了,小朋友们都在校园里忙着准备自己的节目。看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这个“六·一”节礼品多多欢乐多多。当然,也少不了我们魔法时刻的祝福哦。今天我就教大家几个小魔法,让你今年的节日与众不同,快快乐乐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  相似文献   

16.
问题对对碰     
夏天的时候,同学们在运动之后,都会出很多的汗,并且感觉非常口渴,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给我们来信吧。答案正确的前10名小读者,都将获得本刊赠送的精美礼品一份。  相似文献   

17.
《知识窗》2013,(19):42-43
身在“辐”中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冰箱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电吹风有辐射、电视机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  相似文献   

18.
邮筒小考     
绿色的邮筒 ,星罗棋布于全国城乡各地 ,它以青春勃发的信使形象伫立在邮局门口和街头巷尾。它作为信函投递的第一个传媒 ,人们对它满怀着无比信任、殷切期待和深情感激 ,因而誉称它为“忠诚的绿衣使者”。据笔者查考 ,我国邮筒始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 ,与吴兴太守钱徽、吴郡太守李穰都是好友 ,交往甚密 ,常有诗文互赠。后来 ,著名诗人元稹任会稽太守 ,也加入他们“沙龙”的诗歌酬咏活动。因为各居一方 ,不能经常聚会一起 ,于是他们商定把诗稿藏在竹筒里 ,派驿卒去投递。这种竹筒就是我国早期的“邮筒”雏形。当时著名诗僧“得…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众》2009,(3):22-2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们在抬头观赏一轮圆月的时候,会发现月亮上有一块一块的阴影,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给我们来信吧。答案正确的前10名小读者,都将获得本刊赠送的精美礼品一份。  相似文献   

20.
肖焕中 《世界发明》2010,(12):22-22
随着圣诞、元旦等年关佳节日的临近,在11月20日北京国贸中心揭幕的“2010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用精品(年底)采购订货会”上,各参展企业纷纷拿出自主研发和设计的创意新品,再度吸引了数万观众和礼品采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