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和谐家校合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 的角色。只有发挥各自不同的角色作用,建立和谐家校合作 关系,实现真正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取 得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 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还是家校沟通与合作的纽 带、桥梁、家长的朋友。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主要应采取以下 几种方法,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 一是家长会。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必要形式,是 家校沟通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一个富有成效的家长会,有助  相似文献   

2.
将家校合作这一模式拓展到日常的教学与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做好合作教育延伸工作。做好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能让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沟通中更深入地互相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家校合作的背景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探究,从信息化沟通渠道的拓展、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发、游戏教学的延伸、社区实践的融入以及反馈记录等多种思路出发,为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家校合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经历了家校独立、家校同步、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现时,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学校主导的状态,家长在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商议;接受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家长微信群是当代家校合作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往往通过家长微信群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家长微信群也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家长微信群的普遍使用以及家长身份差异、教师过度权威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校互动时存在的矛盾、冲突也随之显露。因此,探讨家长微信群中存在的合作问题,分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在微...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学校主导下家长参与的教育模式,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与学校沟通中扮演被动、次要、从属的角色。而现代家校合作中,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平等地位,鼓励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发挥师生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家长角色的学习者、学校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一起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也应认识到家长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教师与家长平等,协助家长发掘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因素。  相似文献   

6.
反思与寄望     
我们在日常的家校沟通与合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站在家长、孩子、老师各自的角度思考家校沟通与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家校联合起来究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尊重,支持与善意?如何处理家校的冲突,并通过良好的应对,获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在家校冲突中,如何看到冲突的积极意义,继而反思和学习?我们应当持有怎样的家长观、自我观、教育观?家校合作到底有哪些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取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广州市第三中学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并分析了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家校合作的渠道单一、内容狭小;教师与家长对对方的认可度不一;家长在家校合作行动上不够积极主动;学校对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家校合作的策略:深化家校合作的认识,明确职责,协同教育;鼓励家校互动,实现双向交流;拓宽沟通合作渠道,巧用家长资源,突显学生主体的地位;加强校本研修,促进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8.
赵晓凡 《成才之路》2011,(32):15-I0010
本文从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出发,分析了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建构良好的教师与家长关系的途径,探讨了实现家校合作对教师的态度要求,阐述了教师沟通家长关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期望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南宁市西乡塘区小学师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家校双方合作意愿强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较高,家校开始互相理解。但存在归因不一、责任认同不一、双方沟通内容与方式较单一、家长参与度小且层次较低,家校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健全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学校明确责任,落实举措,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与学校达成共育意识,是提高家校合作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的家校合作具有合作方式更加多样、沟通途径增多、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家校联系频次增多、家长的家校合作需求不同等特点。这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积极的可能性,同时导致班主任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与挤压,使其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应对家校合作中的工作困境,确保家校合作有效顺畅地开展,班主任应加强家校合作相关理论的学习,培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提高协同领导力。  相似文献   

11.
面向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等方面需要得到学校的指导。同时,学校应在拓宽沟通途径,增大开放空间,培养专业人员等方面加以重视,使家校合作发挥更大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Sung won Kim 《Compare》2019,49(4):584-601
Large-scale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has left rural schools with large proportion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hose parents are away working in the city. This has a huge impact on family-school relations and poses a burden on teachers. This study draws on 42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working in two rural school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eachers’ negative narratives about antagonistic family-school relations are driven by the gaps between their culturally embedded traditional models of family-school relations and the realit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xpanded role of schools and that of grandparents as caregivers. This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rural schools and draws heavily on Western models of family-school relation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者对山西省11个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家校合作现状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长、教师、学校都有家校合作的意愿,学校最为积极,学生也反应强烈,但家长反映一般;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合作的形式多样,但内容单一;家校合作缺乏常设组织机构和组织章程;家校之间互动较少。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d facilitators and detractors of academic success of 25 deaf or hard-of-hearing (DHH) students selected from a pool of 187 students attending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enrolled in a study of academic progress. Interviews with their teachers of DHH,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principals, parents, interpret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were analyzed for child, family, and school facilitators and detractors of academic status. Facilitators included student self-advocacy and motivation, high family and school expectations, families' ability to help with homework, and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s. Detractors included additional disabilities and poor family-school communication. A comparison of above- and below-average students revealed no single distinguishing facilitator or detractor. Each above-average student had many facilitators, whereas each below-average student had several significant detractors.  相似文献   

15.
梁筱梅  郭伟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10):103-105,118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合作意识如何也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教育子女条件优越,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同行,学校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在分析教师与家长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意义、合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曾晓兰 《天津教育》2021,(7):103-104
“家长微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对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课程及家长对学生开发、实施的各领域教育专题或单元的统称,也是家校合作新模式下家校共育的一项大胆尝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家校共育的需求,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施“家长微课程”也就成了大势所趋。本文立足家校共育的实践,旨在探索“家长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认同。但家校合作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存在参与意识不够强、双向交流不顺畅、组织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弱化了家校合作的意义。强化参与家校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和健全制度,是家校合作走出误区,形成共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以西部某市数县为研究样本,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管理四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的障碍,并从家校合作理念,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政策法规,家校合作组织结构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Making home visits is not a new technique for helping children by improving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It is certainly not new that cooper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is essential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very young: the whole adult population is friendly, and the nursery holds them by strong ties through the love both places have in common for their children (McMillan, 1919). Beller (1969), for example,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respect for the family was associated with a child's readiness to gain from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 the classroom. As one of the means of involving parent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of the child, teachers have visited in homes.Tamar Meyer is Clinical Supervisor,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Cent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在中国文化传统作用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认识常常迷失在道德“圣人”、知识“完人”和学生“仆人”的丛林中。让教师走下“神坛”,回归“常人”的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教师幸福的实现、家校之间的合作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