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单宾“师其道而求于文”.“以文悟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进行了探索,有下面几点体会。一、深入研究教材是基础要使文与道结合得好,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金字塔最坚实的基础部分,如果夯实这个基础,无疑会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试金石。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被迫地“读”,被强制地“背”。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和思维等能力。  相似文献   

3.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一些写作差的职专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写作一般的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三者的关系,理解、积累是基础,运用是根本目的。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平级。只能理解积累,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作“消极语汇”,既能理解积累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作“积极语汇”。可见,学生学过的古诗即使会背了,但如果不能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只能算是一种“消极语汇”。将这一“消极语汇”尽快转化为“积极语汇”,加强实践运用的练习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不但注重让学生理解背诵,还能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6.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两条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既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我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一新的课题,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同中求异,标新立异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力求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标准”的理解,所以教师历来都在重复着稳妥、保险的“大一统”教法。每一篇课文的教…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在一种误区中徘徊,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指导思想被严重曲解。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内容和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语文”基本等同于“语言文学”;从新时期颁布的第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不难发现,语文与政治紧密联系,突出“文以载道”的古训。其实,语文课毫无疑问应是基础工具课。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为语文教学正名、定位、松绑,使语文教学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编出一套能真正体现二基教学的新教材来。  相似文献   

9.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10.
浅论“环境语文教学观”太原市第二十九中学吴金生从接受知识和增长能力的角度讲,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犹如一个巨大的“语文知识场”。广义他说,现代科技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发展、现代商业观念的流行,现代信息传播业的兴起,无不依赖语文这一基础工具。“环境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已故的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以语文基础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是主阵地,而课外的语文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语文学习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间接延伸。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将于今年2月份首次开考。语文教学心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何考,已经公布了题型:判断题、问答题、论述题、实例评析、自选题。题型有创新、有突破。突出了“理解”和“应用”,并且自由度、灵活度较大。现就各类题型特点及做题要求谈点看法。一、判断题判断题多为概念题。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概念要清晰、准确。如“语文教学心理”与“儿童心理学”、“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各自的定义怎么表述,要分得清楚。学科定义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基础,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近几年来,虽然语文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但是,基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就是脱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与学难以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  相似文献   

14.
“三写白杨树”的启示呼和浩特铁路局一中王文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种技能。但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只用一个字即可概括:“怕”。不怕写日记,怕写作文;和同学“侃”的时候口若悬河,写作文时却只能写出几条“筋”;还有的学...  相似文献   

15.
简析《语文教学论基础》的意义程福宁我读完了刘孝学先生的《语文教学论基础》,十分高兴,觉得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不可低估的意义:一是对当前语文教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意义;二是对我国语文教学论科学化的意义。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就有著名学者在《人民日报》撰...  相似文献   

16.
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把对话分为“真对话”与“假对话”对我们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对话。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  相似文献   

17.
高考语文评卷将作文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基础等级,一个是发展等级。作文中有“出彩点”就能提升到发展等级;没有“出彩点”,就会停留在基础等级。要想作文脱颖而出.作文必须有“出彩点”。多年担任高考语文阅卷组长的何永康教授说: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只有写出“出彩”的作文.才能刺激评阅者的眼球向大脑传递“此文达到发展等级”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少慢差费”。如此效果,症结何在?除了教师缺乏经验、知识功底欠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语文即教课本”的观念在作怪。观念决定行动。有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有落后…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有无尽的“美”的宝藏,在语文教学中向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又不能也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美育教育。只能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实际将其共性和最普遍的方面着重注意抓了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展示文章的语言美,留意展示文章的节奏美;注意展示课堂板书美。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以艺术美统领各种数学手段,才能完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1.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终极目的,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个语文教学运转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既是语文教学的入门处,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归宿点、发展点。后一个“语言”与前一个“语言”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教学凭借——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后者是教学目的——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作为这一过程转化的中介的“思想”虽然不是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