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林朝霞 《邯郸师专学报》2003,13(2):11-14,17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向来对人们将她与张爱玲并提的说法不以为然。从选材视角来看,二人作品有着较深层次的相似性:表达上海这个城市的韵致、心境,探讨女性欲望与命运的关系,选择平凡人物的琐碎人生。这种相似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作家不自觉的继承和自觉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语境下,作家越来越多的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文本的意义也越来越依靠文本与读者动态交流过程来呈现.论文以卡尔维诺叙事作品为例,主要通过聚焦于卡尔维诺小说叙事人称,分析第一人称"我"视角越界,作为超越体验的创造者等等身份,进而揭开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我"的身份迷团;展示后现代语境下文本的虚幻本质与表达欲望;并从叙述个性化、强化艺术感染力,叙述功能的自我完善等方面来探索第一人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性是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小说《在一个陌生的房间》的重要特征,结合小说文本的典型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后现代性在这篇小说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叙事视角,意义和情节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题。这些后现代特征反映了在后现代语境下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困境、精神危机、身份认同感的丧失以及对出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的中国现代学史作对三四十年代战争背景下的女性创作关注点有所不同,从建国以来到新时期,中国现代学史的编纂史体现着对女性作家作品收录及评论的变迁,反映着学史观和评论视角的发展。新时期以来,学史作对这一阶段的女性创作做了更多观照,但其书写空间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作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通俗性。于王安忆来说,通俗性是她的小说创作中有特色、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成为了她“平民化书写”、“全知视角叙述”的写作特色的重要内因。探讨王安一亿小说通俗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实质及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她的创作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文,深受外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和传统的白话文很不相同.而外国语是通过影响现代作家进而影响新文学创作的.外国语不仅对现代作家的创作和审美倾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他们的人格品质的形成起了作用.外国语修养全面影响了现代作家,从其个人品行和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搜寻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痕迹.但是现代作家对于外国语言文化资源是有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又呈现出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2.
深受五四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柔石,凭借其过人的创作天赋和独到的乡村审察视角,创作出乡土文学经典之作《为奴隶的母亲》,将20世纪20年代以浙东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凄凉的社会现实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继承了自鲁迅以来的现代国民性批判思想传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发掘,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大多数女性作家没有意识到智性写作的必要性,过多地迷恋于叙事游戏,使某些文学作品成为纯粹的私人化文本和自呓。然而虹影在创作中采用了一种智性化的叙事处理手法,其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言说方式,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叙事情感具有一种“可传达性”。小说语言节制、隐忍、含蓄,叙事视角平实,叙事情感高度内敛,传达出作家丰沛的审美理想,达到了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余红艳 《现代语文》2008,(6):107-110
王安忆是一个写作风格多变的作家,一直以来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存在一定难度.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王安忆小说是一个较为可取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从对女性主义写作概念的理解出发,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思路展开对王安忆小说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创作思想.他的首部长篇《浮躁》以政治和社会为视角,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作了整体的评判,然而作家因对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无奈而致困惑,因而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改从文化视角上寻找新的切入点,《白夜》、《土门》、《高老庄》即体现了作家以“文化批判意识”为核心的创作心理和文化探索精神.尽管作家的种种文化探索仍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都从事过编辑工作,对其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蒋成德的《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一书作了十分可贵的探索。该书选题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这个选题相当重要,因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不断有人探讨这个问题,但像蒋成德这样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编辑工作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见。该书的特点首先是体例安排的对比性。著者将12位现代作家的编辑工作放在一个系列中加以研究,很自然地就让这些作家构成了对比。其次是写作态度的严谨性。著者在写作中往往用作家自己的观点论述问题,以材料证明观点,有理有据,证据充分。最后是研究角度的独特性。著者从"编辑"这一小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12位著名作家进行系列研究,这种交叉融合性的研究,显得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成长的母地,这种情感地理会对作家的创作及审美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从地域视角、童年视角及宏大而温情的写作状态几个方面来研究情感地理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肯定性视角与否定性视角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以一种潜在的心理为背景所遵循的参照观念,是他所持有的一种价值标准的反映.废名与鲁迅以这两种相异的审视视角切入历史,切入人类心灵深处,于其中寄托了他们各自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作家们的创作态势具有独特的“当下”意识:即其作品中所描述的浮躁纷乱的现实生活内容和作家们所形成的创作意识和写作策略。具体表现在平面化写作、欲望化文本、个人经验化的写作立场及戏仿、反讽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自我定位是一流作家,在《长恨歌》中作家以主人翁之情爱作为切入关注历史、人生的契机,以一个女人与城市的命运把握人生、把握历史。小说本身就是一篇情感的荟萃,作家以严肃的态度给读者呈现了一段段风采多姿的情爱关系,其中畸恋情爱分外显眼,这本旨在探讨小说中的畸恋,揭示主人公的浮沉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