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先说“三教九流”。有些书上对“三教九流”这样解释:“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相似文献   

2.
《小读者》2008,(8)
三茶六礼之三茶:下茶、受茶、送茶;六礼: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三教九流之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8,(5):46-47
三茶六礼三茶:下茶、受茶、送茶;六礼: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相似文献   

4.
一般人提到“三教九流”,往往是指江湖上各种行当,各色人物,并且带有贬意。事实上,它泛指宗教、学术领域中的各种流派,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意思。基本上,儒教、道教、佛教被称为三教,而九流则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教中的儒,古称术士,原  相似文献   

5.
三教,在中国语文中,指古代的儒、佛、道三教。最早大概见于《北史·周高祖纪》: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于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九流,按《汉书·艺文志》载,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者流。“九流”与“三教”合称,泛指思想、学术界的各种流派。后来“三教九流”或“九流三教”又多用于泛称人群  相似文献   

6.
“三教”原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之名最早见于《翻译名义集》:“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孔子,指儒家)、老(老子,指道家)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九流”原指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见《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8.
1.儒家经典中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三教九流及十家:"三教"为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墨、道、法、阴阳、名、农、杂、纵横,这九家皆成流派,故称"九流".九流再加"小说家"即为"十家".  相似文献   

9.
“三教”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尊奉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和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三派的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儒为主,援佛道入儒;以道为主,援儒佛入道;以释为主。援儒道入佛。纵观张三丰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仍然是以道为主,援儒入道、以道通儒,但呈现出趋向儒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梅山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古梅山原有的巫教、从江西传入的南方道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和儒教,在此相互冲撞、分化和共融,最终统合成了一种以原始巫文化为基础。积极地融和了南方道教文化(尤其是江西茅山道教文化)、佛教、儒教的部分思想理念在内的特殊的地方性道教文化事象。即梅山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12.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自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彭华 《成都师专学报》2010,(2):14-18,40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佚名 《今日教育》2010,(2):54-54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诸侯割据称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比如:儒家主张“仁”治,法家主张以“法、术、势”三者结合,墨家主张“兼受”“非攻”等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这些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泉州的宗教包括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他们共同并存,和谐共处。通过清源山碑铭,阐述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睦共处,共修纯阳洞。僧俗共修寺院,儒释道三教徒共游柴泽洞,反映三教合一,和谐相处;龟山寺民间信仰的祖先崇拜共祀,书院、祠堂的共修,说明民间信仰与儒教、儒教与佛教关系密切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史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南北朝以前为抑道时期,南北朝及以后为崇道时期。一东汉末期,战乱不息,黎民涂炭,经济、政治衰败,精神、道德瓦解,又值佛教初传,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它以巫觋方术、鬼神迷信为母体,揉合阴阳五行、谶讳学说,吸收墨家的“尊天明鬼”和道家的“道、玄、一”“及清静无为的思想,抄袭儒家的伦理纲常,并以佛教为参照,形成  相似文献   

18.
山东栖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其中最有名且影响最大的是元朝的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丘处机在历史上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其一,对全真教发展的贡献丘处机初追随全真教祖王重阳(王喆,一曰嘉),学道于宁海(今山东牟平)昆嵛山。他主张以道教学说为本,吸收儒、释学说(即吸收融合儒教之仁孝、佛教之戒律、道教之养生贵和),把道教与道教文化推向了一个鼎盛阶段。全真教得以盛行,丘处机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被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的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本文对开封繁塔出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及“唐僧取经图”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探讨,以期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审美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