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灿  胡亚川  李建臣 《精武》2013,(18):114-1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饭炼需求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山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饭炼需求,以便从根本上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更好地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现状,全面地增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2.
赵霞 《精武》2013,(35):5-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剖析了高校课外体育饭炼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课外体育饭炼的有效措施,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何桂钦 《精武》2013,(23):132-133
学生假期体育锻炼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福清市高山中学学生关于假期体育饭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有: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薄弱,运动饭炼场地的缺乏,饭炼时间的不足以及家长.社会的重视不够等。  相似文献   

4.
元宇  雷桂成 《精武》2013,(24):13-14
本文采用体质测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广州市十九路军松泸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饭炼人群进行体质调查,从三个不同的年龄段来分析饭炼人群的体质特点,提出更适合该锻炼人群的科学饭炼方法。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下肢力量,平衡能力以及孽习壁1l降越趋1日月一显。经常饭炼的老年人在身体形态,机能方面要优于疏于锻炼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秦秀红 《精武》2013,(23):101-102,10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皋兰县县城居民饭炼的动机,项目,频率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影响皋兰县县城居民饭炼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发现皋兰县县城居民参与体育饭炼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的对策研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皋兰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马宁  杨锋 《精武》2012,(15):53-54
课余体育饭练是学捩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饭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钟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志军 《精武》2013,(24):159-160
以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辅以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分别从体育教师体育饭炼的现状,体育教师忽视体育饭炼的原因.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的迫切性等方面入手,较全面、详实地分析了江苏省扬州市体育教师体育饭炼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试行)》,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邓丽群 《精武》2014,(4):117-118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自测量表(SCL-90)研究工具,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饭炼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饭炼能够改善高职学生心境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以老龄化社会加剧为背景,以农村老年人体育开展对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为视角,对我国农村老龄化和老年人体育现状进行审视,提出发展农村老年人体育的对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握老年人从众心理,科学制定体育政策法规,以开展群体性活动为主;树立正确理念,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老年人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庭坚 《精武》2013,(23):124-12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报告》最后建议,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树立者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者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而体育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生活质量对老年人体质、身心状态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誊调查法,对石龙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对老年人的体育生活现状调查研究,了解老年人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活动方式,旨在为今后石龙镇各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安荣 《精武》2013,(24):101-102,104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饭炼效果。不同阶段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重在剖析天津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周绕体育兴趣的部分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鲒果说明:天津市高校学生婶堡亨译的态度,参加僚亨饭炼的摆平,对各种体育赛事的关注度,每两者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王平  王桐林 《精武》2013,(24):149-150
体育时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与心理上,随着少年儿童的成长,体育对他们的社交及自我实现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本文试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视角对少年儿童体育的需求进行分析,真正意义上了解少年儿童对体育的需求,以更好的促进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饭炼意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解决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最可靠的就是发展老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的幸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芜湖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项目、场所和形式、次数以及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场地设施缺乏、科学指导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需要加强老年人理论知识、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开发、加强社会指导员队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南宁市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特点和南宁市区经营性体育场所运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以时间、项目为主要切入点,再结合当地现行的体育政策法规,制定政府与经营性体育场所合作机制,缓解老年人体育活动因场地不足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为政府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老年人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1953年仅有4千多万,1980年约8千万人,到2000年将达到1.3亿人。因此,老年人体育活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与稳定的标志之一。因此,了解和关心老年人体育掌握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而探讨其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采用调查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将会成为全世界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世纪,我国也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怎样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将被提上日程。因此,研究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根据目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基本现状,老年人体质状况,老年人体育活动特点,影响和制约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的诸多因素,制定了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基本目标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和管理老年体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我校积极响应号召,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保证学生的体育饭炼时间提到主要日程上来。让阳光体育贯穿整个校园,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校从校本课程的高度来确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地位,专设了“阳光60分”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8.
韦雅青 《体育世界》2013,(11):71-73
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横岸村吴姓、东门镇中石村银姓、龙岸乡马寨村罗姓、四把乡新村谢姓民间依饭节及2009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在仫佬族依饭节中开展仫佬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依饭节中的大力开展所取得的社会效应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一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的持续与发展;三是促进民族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老年人体育需求社会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老年人体育需求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完善体育政策法规支持,保障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基本权利;加大活动及技术支持,提高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情感支持,为老年人体育活动营造和谐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弘扬和普及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加强老年群体的针对性,为老年人体育运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加强机构支持,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特点是活动频繁、时间较长、持之以恒;群体亲合力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活动项目多样、活动场所固定;体育活动动机多样化。其发展趋势是老年人体育活动生活方式将越来越普及,使终身体育成为可能;老年人体育人口的扩大化,使文体活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老年体育更趋于科学化,使“运动处方”的锻炼方式在老年人中首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