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琼 《现代教学》2014,(12):7-7
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会思慧玩成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初步架构了会思慧玩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开展"慧教学",引导学生们大胆地思考、智慧地活动,着力打造会思慧玩的童心课堂。一、"慧教学"让学生充满智慧教师"慧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慧学",教师作为"慧教者"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智慧。以语文课为例,语文课课前预习是学生们必做的功课,教师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每一个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新知识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问读思答结 教学新尝试江苏董志祝,徐文达在"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问、读、思、答结"五字"教法的新尝试。"问",即学会提出问题。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会怎样'问"'。...  相似文献   

3.
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整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做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联系,进而整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实施"思教、学工联动,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新模式,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举,本文从实践出发,谈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整合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代汉口咸宁会馆的创建者,有人认为是陕西咸宁,也有人认为是湖北咸宁,但述及该会馆的著述并没有提供最原始的直接证据。一般推理固然有其价值,而一手的史料更具明证的意义。考之《续汉口丛谈》、《咸宁市志》中的《钟台书院碑记》以及钟台书院纠纷案档案,可以明确断定汉口咸宁会馆是湖北咸宁所建。咸宁会馆本身虽然是同乡商人会馆,但在汉口地方社会的教育事业中也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存在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模式单调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改变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把握好"情"、"思"、"演"这三个落点,真正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初中思品课是一门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9.
郑小平 《成才之路》2012,(21):32-33
在教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关键是教师要把"教"的重心指向"学"的疑难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自学质疑;依据重点,集疑示疑;小组合作,思疑议疑;畅所欲言,解疑释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孙丽君 《考试周刊》2012,(27):72-72
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接受—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为"探究—发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每个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在时间的分配上,学生读、写、算、思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提问、讲解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2.
白鹿洞书院为古今传诵名院,清王昶《天下书院总志·序》且誉之为"天下书院之首"。但其兴起,由初创而至鼎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倾注了无数人的精力。庐山国学为其前身。此一前期工程不仅为书院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而且为书院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书院诸多特点皆形成于或孕育于此时。书院经过国学阶段的不断运用、实践、推广、发展,终至完备。就此而言,庐山国学不愧为转型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民间传说是人类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艾特玛托夫和陈忠实将其激活,作为虚景插入到《白轮船》与《白鹿原》的创作中,章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当代中外名作的比较,来探讨在现实情景中设置虚景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白鹿洞书院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具有如下特点:升堂讲学的教学方法,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精研细读、切己体察)。这些经验对于改进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白鹿原》 ,依次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分析 :小说的意义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现的 ;小说本身是历史文本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小说中异己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与化解 ,起到了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苕发颖竖”、“榛楛勿剪”的“秀句”创作原则,关注局部美,注重秀词丽句的创作,体现了与传统美学关注整体协调不同的美学观念。本文对陆机“秀句”创作原则所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美学思想是魏晋以来儒家诗教观念衰落,文学创作追求形式之美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竹林七贤中,嵇康的影响力较大,嵇康和其他贤人在太行山阳留下许多足迹。山阳范围很大,作者对嵇康在山阳的故居地进一步考证,说明嵇康山阳故居在今太行山脉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辉县市吴村镇山阳村南、鲁庄村西北,古城墙(清杨城)东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