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2.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3.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4.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黄京生 《新闻采编》2003,(2):24-24,32
书 籍是人类智慧的遗产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近十几年来 ,我国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 ,每年都要出版五、六万种图书 ,但由于新闻媒体对书评重视不够 ,好书得不到大力宣传 ,坏书未受到有力批判的现象比较普遍。图书的出版、发行、评论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目前图书出版发行都日趋繁荣的情况下 ,图书评论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效益的发挥。因此 ,作为新闻媒体的报纸 ,尤其是党报 ,一定要加强图书的评论工作。时代的需要我国的图书评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孔子整理《诗》 ,对《诗》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吴道弘(1929年生),著名编辑家,编审,中国韬奋奖获得者,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从上海诚明文学院文学系考入上海三联书店,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写书评,早期的书评文章,多已散失。80年代以后的书评,结集出版的有《书评例话》、《书旅集》等。他评书约六十种,专论图书的书评文章九十多篇,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同学开展书评活动已有多年传统。他们曾在《中国图书评论》、《大学生》、《图书馆学研究》、《北京大学校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等书刊上发表过数十篇书评文章,从1989年10月起,更把书评活动纳入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的议事日程,并正式开出《书评写作》这门课程。在具体做法上,  相似文献   

8.
图书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必须通过被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其固有的价值,于是,对一本书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书评论则与众说纷纭的议论、随感似的点评有所不同,它应该是容审美和认知于一体的,因此,能够称得上是图书评论的文章,应该一定是高品位的。 中国的图书评论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一本好书出版之后,评者蜂起,洛阳纸贵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文化现象。韩愈、柳宗元、朱熹、金圣叹、王夫之、魏源等人的许多序、跋实际就是一篇篇极有价值的书评。近代中国则更是图书评论大家层出不穷,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既是一代文学巨匠,又常常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书评。巨匠写书评,把书评当作一顶十分严肃的工作来做,是中国图书评论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推动图书评论工作,加强对出版工作的指导,系统地反映建国后我国图书评论工作的成果,促进和指导读书活动,中宣部出版局决定编辑《中国图书评论选集》。这一决定得到全国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先后推荐了书评资料3000余篇。经《中国图书评论选集》编委会选出近300篇,约100万字,编成《中国图书评论选集(1979——1985)》,分为上下两卷,将由山西书海出版社于年内出版。这套书评选集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书评精粹,不仅对文化教育部门推荐好书、指导职工和青年  相似文献   

10.
报刊书评编辑对稿件的要求中,字数总是很重要的一点。现代报刊文章的世界性趋势,要求写短小精悍的文章,书评也不例外。但是小文章并不就是小品文。《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一期开辟“书评小品”栏目,我以为很有意义,又是十分重要的。小品文,通常是指散文中的一种体裁。它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有多样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从春秋时代孔子对《诗》的评点文字算起,书评的历史也许就和图书的历史一样久远了。有了面向谈者的图书就必然会引发读者的种种感受和鉴赏评价,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书评"--不管历史上的书评曾经有着多么不同于今天的形式。不过,在以往更多的时候,我们仅仅还是将"书评"当作了读者群落中的一种"自语"行为,当作是社会其他阶层因"书"而产生的表达他们各自情绪的文体,却很少将之纳入出版事业自身的运行系统中来,把书评视为推动和校正出版事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的方式。应当说,正是到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3.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长期雄踞美国图书评论界霸主地位,对美国乃至世界出版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文章常常可使一本图书一夜之间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它的书评还可力排众议,在同行业媒体中有一锤定音的威力。它是书评界热点的“始作俑者”,并成为同行追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徐雁(秋禾)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话书评家。2007年初,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次联合27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四位优秀书评人,他位列其中。二十余年来,他在书话书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特色。该文首次梳理了他在文体上做过的探索,总结了他在成熟的书评观形成以后,书话书评文章在题材、立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17年前,我在1987年第4期《中国图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写道,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灵感学引论》是作者十多年业余研究、辛勤探索的成果。这个探索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当然,既  相似文献   

16.
目前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书评报刊如《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外,不少报刊也辟有专栏发表了大量的书评。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表明书评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书评工作起步迟、起点低,书评事业与出版事业未能同步发展,尚不能满足出版事业的形势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书评没有完全走进读者的生活,成为使他们耳聪目明的参谋与向导。因而书评应有的宣传、监督、批评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试就各级各类报刊所发表的书评作一个评析。  相似文献   

17.
繁荣书评促进出版──试评《我的书评观与书评》赵小燕自己虽然是个编辑,但过去并没有系统地研究、探讨过有关图书评论的问题,更没有涉足过书评的理论问题,仅仅有过非常功利性的想法:编辑出版一本书后,希望有文章说说好话,造造舆论,以便把书发得多一些。自从读过伍...  相似文献   

18.
中央宣传部出版局1985年五月在济南召开了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对全国图书宣传评论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各地的图书评论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中宣部出版局编辑了《书评工作指导与探索》一书。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二期上《书评艺术》译文,读后觉得译文有许多不妥之处。特提出,供参考:①第164页原记“愿给图书作书评的人,表明他对于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发表见解的资格”。原意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