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  相似文献   

2.
“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作为班主任也要善假于物以达成我们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笔者在反复拜读这段话的时候,忽然觉得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校长,有三点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登高而招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在他那专论教育问题的著名《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段话里,  相似文献   

5.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物(或某种地形、或某种动作、或某个物体等)来架设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笔者以为,这也正道出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精妙。教师通过创设相关情境,营造开启学生心扉、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情、意真切生…  相似文献   

6.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7.
古语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计算机多媒体发展到今天,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的能力,它能够把刺激人们感官的诸多要素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控制、处理并将其有机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具有交互作用的教学环境和人机对话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是先进教学手段,但有时候未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需要我们“善假于物”。  相似文献   

8.
第二册二○劝学三区别下边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的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说明]第一个“于”用在动宾词组“取之”的后边,介绍动词“取”的处所,应译为“从”。“取之予醢”即“从蓝草中提取它”。第二个“于”用在形容词“青”的后边,介绍出同“青”作比较的对象“蓝”来,应译为“比”。“青于蓝”即“比蓼蓝更青(深)”。第三个“于”是介绍动词“假”的对象的,可译为“向”。“善假于物”即“善于向外物假借”意即“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9.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只要善于借助外物,就能如虎添翼,大大提升自身的能力。假使在日常交谈或写作中,善假于物,移花接木,就会使我们的语言精彩无限,新意连连。  相似文献   

10.
《荀子·劝学》有这么一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句中的“见者远”、“闻者彰”究竟如何准确地解释呢?“见者远”和“闻者彰”的结构相同,所以好多书只注“见者远”,而不注“闻者彰”.1.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看见的人很远,等于说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2.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意思是别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得见,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名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善假于物”常被人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假于物”,也会收到奇妙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巧借相关材料来突破教学难点谈谈个人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要点: 1、读懂全文,重点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焉”,通假字“有”、“暴”、“生”、“知”的用法。首辞写部心的;用 C青)之所学也;吾尝段(音 )而望夹,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彩.仅冉(音.)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里;仅舟裤(青)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名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善假于物”常被人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假于物”,也会收到奇妙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巧借相关材料来突破教学难点谈谈个人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4.
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理在表达观察实验结果以及陈述理论内容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是在概念、规律、公式的表示及推导、论证等方面则通过要运用到几何图形、方程式等数学语言.苟子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样的道理,在解答物理问题时,我们若用应用好数学这一工具,适当地把物理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巧妙地、快速地解题,就能使数学成为解决物理问题的强兵利器.  相似文献   

15.
吴志军 《天津教育》2014,(23):109-110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这句话,很多教师都明白,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一个“善假于物”的人,将“物”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有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是可“假”之“物”有哪些,二是怎样的“假”才称得上“善”。从备课的角度,各种报刊、书籍,以及网络上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都应纳入教师的视野;从上课的角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学媒体)当为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6.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又非孟子的“人性善”,而是避开了对人性善恶的抽象思辨,在某种程度上逼近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论断:人生而静,这种天性举世皆然。人被世上万物所感,而生出种种发展变化,习相远也。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学说,是为人性作本质上的规定,带有浓厚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也能够将学到的人文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学习方法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荀子早已有精辟的论述。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表明只要在学习中“善假于物”,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便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和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19.
袁逸仙  赖学军 《文教资料》2013,(28):47-49,60
“善假于物”语出《荀子·劝学》,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人之所以为人才”的识别技术和方法。发现和认识人与人才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理解语文特级教师之所“特”,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部分语文特级教师“善假于物”的教学案例,根据教师所“假”之“物”与所授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对特级教师之“善假”进行实证性研究,期望能为语文教师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