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可谓触及六言诗发展的实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赵翼关于六言诗的一些观点。例如,赵翼认为六言诗的起源不始于谷永,偏爱王维的六言绝句,并认为六言诗没能兴盛是因为“其虽工但非天地自然之音节”,结合赵翼的诗学理论,客观分析上述观点。与此同时。试对六言诗的发展和最终没能繁荣的原因做一个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2.
齐梁陈隋时期诗坛上存在着古今两种体制的情况,这种古今体分流是唐代古近体分流的前期形态。诗歌体制上的古今分流现象,晋宋诗歌中已经有所表现,在齐梁诗坛上变得更加突出了,并且有了新的内涵,即齐梁声律俳偶、绮靡咏物之体为今体,而汉魏、晋宋之体为古体。在绮艳体中也存在着古体与近体的问题,其中"古意"一类为古体的核心,其创作的基本宗旨在于拟古,可以说是唐代陈子昂、张九龄、李白等人创作古风体的前驱。  相似文献   

3.
鉴赏能力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学阶段和高考所要求达到的最高能力层级。在这里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古典诗词的鉴赏。从识记方面看,鉴赏诗词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了解语言形式。古代诗人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诗、词、散曲等不同体制。旧体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古代诗的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相似文献   

4.
六言诗的起源很早,但直到唐朝,诗歌数量仍然很少。北宋徽宗朝前后,六言诗蓬勃发展起来,在题材、对仗和句式上都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六言诗在两宋之际的发展,和黄庭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元时期看,他不但是创作六言诗数量最多的诗人,而且诗歌的特点也最为鲜明,艺术成就最高;从徽宗时期的创作情况看,属于“江西诗派”的潘大临等人共创作了六言诗32首,惠洪有96首之多,他们的六言诗都主要是学黄的;南宋初年,六言诗仍然普遍学黄,所以创作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5.
历来学者在研究宋诗过程中,虽已注意到宋诗在发展中有着古体、近体消长融合的一面,但一直却没有专门的论述.本文从古、近体诗歌的界定及其不同的美学特色入手,分析北宋诗歌在发展和创作中形成的古、近体之争的源起.  相似文献   

6.
杨士奇之创作及对台阁文风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奇是明初台阁体的盟主,其学步欧阳修,以论道述理为主,而以游记、传记为优。其诗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以古体为佳。其学创作为台阁体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台阁体风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六立“五言近体”一目,首选张华《萧史曲》,将近体诗的源头推前到了张华。推究其原因,王夫之近体之概念与今有所不同,他试图在“浮声切响”之外,揭示近体其他特征。而且,王夫之心目中有一个坐标:接近古诗体貌的诗歌为好诗,相反,就可能沦为恶诗,因此他认为其所选“五言近体”放在古诗系统中,则只是“落日余光’’为古诗末流,若置于近体诗审美维度中,则是“春晴始旦”为近体元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有古体近体之分,虽只是就形式要素而言,但关乎诗歌的风格,表情达意的方式乃至诗歌的哲理情趣,对诗歌美学风格的影响甚大,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不可忽视诗歌的体式问题。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从形式上看,古体、近体兼有;从内容上说,叙事、写景、咏怀、咏物、咏史、寓言兼备;从风格上说,前人用“峭”字形容概括:宋·高斯得说;“孤峭”,明·胡应麟言“清峭”,元·方回则谓“峭劲”,都着意强调一个“峭”字;今人则多从柳宗元特有的  相似文献   

10.
嵇康有十首六言诗收录在《嵇康集》,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常被误认为是子目,实则是受旧校所蔽。由于原创版本已散佚,“事实论据”已无从稽考,但还是能结合多视角的“可能性”来成立“道理论据”,考证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为正文而非子目:一是研究诗题的发展轨迹,再结合嵇康的创作习惯推测其六言诗的创作原貌。二是对六言诗的这一诗体探源溯流,以《楚辞》中的诗句和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相互对照,透过分析句型结构和阅读节奏来考察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是否有“楚歌体”的痕迹,探究其为正文之可能性。三是以“杂体诗”的视角观照嵇康六言诗何以呈现出杂言杂句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绝句的体裁来源于汉魏乐府民歌。明胡应麟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句实所从来。七言短歌始于陔下,梁陈以降,作者坌然。”(《诗薮》卷六)。 关于五言绝句的起源,胡氏的说法不为无据。但是,七言绝句的起源,则众说纷纭。胡氏谓七绝起源于《陔下》,但《陔下歌》每句都有一个助词“兮”字,实际上是一首六言诗,而非七言短歌。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七言绝句自歌行来”,刘永济先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古体诗也简称古诗(与泛称古诗的古代诗歌有别),它的体式有四言(四言诗)、五言(五言诗)、六言(六言诗)、七言(七言诗)、杂言(杂言诗)诸种类。古体诗又叫古风,它与唐代形成的近体诗(格律诗和绝句)相对。在这些  相似文献   

13.
以唐诗为例,由于古体近体的体式不同,吟唱的规律也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法则应是“平长仄短,二四为重,声情一致,古近皆同”。所谓“平长仄短”,是指凡遇平声处,要吟得长些;凡遇仄声处,要吟得短些。但在用仄声字为韵时,则另当别论。因为既然  相似文献   

14.
比陈子昂小六岁,而又比陈子昂晚二十八年卒的张说是初唐过渡到盛唐的主要诗人之一。如果说陈子昂诗的主要成就在内容的革新与其苍劲诗风的建立上,而又失之于只崇汉魏,鄙视六朝,忽视南北文学合流,质胜于文的话,那末张说的诗则体现了魏晋与齐梁诗风的结合及南北文学融合的倾向,如果说陈子昂在诗歌形式上致力于五言古诗,并写了一些五言近体,七言近体诗无所建树的话,那末张说在近体诗上创作全面,而且有的近体诗具有相当的成就,它标志着诗的创作从初唐跨入到盛唐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中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转变的关捩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但本文认为,南朝年间诗论家们所取得的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成就,真正将声律学说和对仗研究运用于实践并使近体律诗的形式规范,并最终得以完善定形的是唐人诗格.  相似文献   

16.
吐凤才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扬雄著《太玄经》时,“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后用“吐凤才”称人有才华或文字华美,如李商隐《喜羲叟及第》:“门多吐凤才。”谷永才《汉书·谷永杜邺传赞》上说,谷永借向皇帝进言之机阿附权贵,博得了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和平阿侯刘谭的信任。后用“谷永才”指干谒之才,如武亢衡《夏日时雨寄朱放拾遗》:“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相似文献   

17.
古体诗并非我们通常说的古诗,它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种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  相似文献   

18.
南朝五言诗中的叠字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具有词义集中、表意丰富、音乐性强等特质,在丰富诗歌表现意蕴、增强诗歌节奏感与声情流畅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汉魏五言诗创作的重要标志,叠字的使用体现出南朝诗人对先秦诗歌、辞赋中词汇与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挥,也反映出南朝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发展过程中的古律参差现象。  相似文献   

19.
吕美荪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她一生作诗千余首,在诗史上,是现存诗作最多的女性诗人。吕美荪转益多师,其诗风格多样,古体有魏晋之风,尤擅五古,其近体参唐。其诗歌成功地展示了诗歌的叙事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家的魅力     
家门口,有许多小花,它们有四瓣、五瓣、六瓣的,如一首首的四言、五言、六言诗,构成了一本古朴的诗集,吟唱着一曲曲爱的歌,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家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