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肿“肿”是一个带有轻蔑厌恶的贬义动词,其义乃批评别人过量地吃饭或喝酒,但有时也作中性词吃、喝用。俗言吃饭为“肿饭”,又称“肿脖子”、“倒脖子”、“塞脖子”或“塞脖子眼儿”;饭吃多了,酒喝多了,甚至发生呕吐现象,别人谓之“肿多了”。按:“肿”的本字应为“喠”,《广韵》作之陇切,《集韵》作主勇切,音肿。《玉篇》:“喠(口容)欲吐”,“不能言”也。据此,则“塞脖子”或“倒脖子”便是对“不能言”进一步作出的形象而具体的解释。然而,在明清的话本小说中,言吃喝过量只用“噇”,不  相似文献   

2.
千里长淮酒飘香,淮河流域不仅盛产酒,也有不少记载酒文化的典籍。《淮南子》描写了一些以酒祭祀、献酒、举行酒宴等活动,体现了酒的礼仪文化;其中也涉及到一些酿酒和酒器文化;同时关注到耽于饮酒,将会造成严重危害,提倡适宜饮酒原则。其中“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观点弥足珍贵。探析《淮南子》中的酒文化资料,对认识该书在酒文化史上的地位、推进酒文化研究,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饮酒》,顾名思义,总与喝酒有关。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他的诗中曾写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还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饭都没得吃,他怎么会有酒喝?原来,酒是别人送给他的。陶渊明归隐在家,有个故人带着名酒和  相似文献   

4.
六十一 敧 河东方言称吃饭用筷子取食物为jì。按,此jī字当为‘敧”。《说文》:“箸,饭敧也。”《广韵》:“敧,居宜切,音羁,支韵。以箸取物也。”《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敧。”箸,《礼记·曲礼》谓之“梜”:“羹之有菜者用梜。”《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也。”故敧菜亦称“梜菜”,今通作“夹菜”。  相似文献   

5.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3,(32):146-147
“一锅饭吃十个人”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个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意思是“一锅饭可供十个人吃”。语言学界已展开对此类句子的研究,但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有从主宾可易性角度进行研究;有从构式语法方向展开研究;有从施事宾语句方向入手研究等等。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角度出发.仅对“一锅饭吃十个人”这一个句子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红色经典”,那《糖醋西游》则无疑属“娱乐快餐”。现在,两种书各具“市场”、皆有“粉丝”,我的观点是:《童年》固然要读,但“糖醋”同样也要“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榆钱饭》(见初中课本第一册)与《挖荠菜》(见初中课本第二册)同为中国散文之精品,两文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精巧的结构《榆》文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从幼年一直写到壮年,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用“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一句总领全文,然后,先叙幼时“常吃”,再叙十年内乱中“又”吃,再叙现在“难  相似文献   

8.
我的奶奶     
记得有一次暑假,我到奶奶家去串门。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团聚饭,满桌上摆着丰盛的饭菜,我急急忙忙吃完,正要起身去看电视,奶奶把我叫住了:“把碗里剩的饭粒吃干净。”我对奶奶说:“剩几粒饭,算不了什么。”奶奶严肃地说:“即使是几粒饭也不能浪费,难道你没有学过《锄禾》吗?”我还想狡辩,但看奶奶那一脸严肃的表情,我欲言又止只好不情愿地把碗里剩的饭粒吃干净,心想:奶奶真吝啬。  相似文献   

9.
××号食堂     
清晨出操后,我来到××号食堂。 吃饭的人很多,老板正面带笑容地给学生们打饭。我要了两个馒头,一份黄花菜,一碗小米稀饭,找了一个位置坐下吃起来。刚吃几口,发现菜碗里有一个可疑的东西,肉乎乎,肥腻腻,白里透点青色。啊!虫!“呸!真倒霉,大清早饭都不让人吃好!”我骂道,并不停地用力往地上吐去。 “老板,你过来一下。”我的口气很强硬,老板缓缓走过来,脸上带着一种不自然的笑。“有什么事吗?”此时我真想大声对他说:“什么事?有没有搞错!你的菜里有虫!是想给我补充营养吗?”但我却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  相似文献   

10.
课本词语误用二例湖北阳新县一中胡隆佳“夹”与“挟”《一碗阳春面》中有这样两句话:①弟弟挟了一筷面,送到妈妈的口中。②吃着面,喝着酒,互相夹着菜。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时用“挟”,有时用“夹”,这似乎在告诉读者,这两个字在这两处的意思是不同的。但从具体的语...  相似文献   

11.
《论语·微子》的“荷丈人”中有“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一句。高中语文课本将“为黍”解释为“用黍米做饭”。这种解释虽然能够讲得通,但不符合文言文翻译“信”这一原则(信·达·雅),即不符合古人生活的习惯。因为“饮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设宴待客往往以酒菜为重,“杀鸡”为菜,那么“为黍”自然应该解释为“备酒”较为合适。这种解释可上溯到“黍”的本义,《说文解字》注:“黍可为酒,古从禾从水也。”“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二”中有“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一句,意…  相似文献   

12.
有的幼儿园常常给孩子吃“营养饭”。所谓“营养饭”,只是饭、菜、汤拌和在一起的“烂糊糊”。也许,起初孩子是喜欢吃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厌食了。孩子久食“营养饭”,不仅倒胃口,而且不符合科学营养的要求。饭菜未经充分咀嚼就咽下,不仅不易消化、吸收,机体得不到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影响热能的供给,还有可能加重胃肠负担,致使消化功能紊乱。幼儿长期吃这种饭,有可能导致胃酸水、  相似文献   

13.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14.
脆弱的青春     
那时我常把饭夹成一小团一小团往上抛,趁它下落的时候,嘴突然向前一咬,就咬住了。咬住了就吃,咬不住就掉地下了,也不是成心糟蹋五谷,而是这饭实在没法下咽。 饭难下咽的原因是菜不好。菜里没油,原料又单一,夏天冬瓜、南瓜、红薯粉,冬天白菜、萝卜、红薯粉,天天水煮。那种清寡的气味,闻一下就不想吃了。 教工的菜与学生的不同。教工的菜香,有油,几乎每天都有荤菜。我们经过食堂的时候,瞟一眼就忍不住吞口水。吃不到,恨不得让眼珠子掉进去沾点油也好。胆大的学生于是付诸行动了,趁工友不注意,用碗在教工的菜盆里一舀,然后拔腿跑开。 我没有偷过,但别人的成功却一直在暗处怂恿着我。有一天我经过食堂的时候,食堂没有一个人,我终于按捺不住,将碗“刷”地一声  相似文献   

15.
妈妈没有文化,但妈妈烧的一手好菜和好多关于“吃”的谚语,却给子女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家境贫寒,妈妈面临着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尴尬。如何让我们兄妹吃饱、吃好,是她每天揪心的课题。因为米少,饭总煮得过稀。见我们不爱吃,妈妈就说:“稀粥烂饭不伤人。”还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饭中夹糠,妈妈便解释说:“吃米带点糠,  相似文献   

16.
当大人真好     
魏羽婷  许琴 《小学生》2004,(12):44-45
当大人真是好,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饭、吃什么菜、吃多少饭都可以自己决定,真自由。我们小孩子可没这种权利。我正在做作业,妈妈一声令下:“婷婷,过来吃饭。”  相似文献   

17.
“铺垫”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段,运用这一手法的文章,往往写得峰回路转,主题鲜明而又委婉含蓄,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盘马弯弓”、“千呼万唤”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用了“铺垫”的课文,比如刘绍棠的《榆钱饭》,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开头,接下去却写起了怎么吃杨芽儿、柳叶儿,借以突出榆钱饭“救命粮”的作用;而张洁的《挖荠菜》一直到第10自然段才真正开始写挖荠菜,却从第2自然段起用大量笔墨写“馋”,用痛苦的回忆烘托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对这类文章,以题目作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酒宴上的尤三姐》节选自《红楼梦》第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有关尤三姐的情节在《红楼梦》中只是一段插曲,但尤三姐的形象却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究其原因,就是她那刚烈如火、坚贞如磐的性格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万千读者。尤三姐的性格可以用“烈”和“贞”字来概括。她的刚烈在这次酒宴上得到了淋漓的表  相似文献   

19.
吃饭要细嚼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约学生去他家吃午饭。他们吃的饭和菜与学校大食堂并无什么区别,菜只有黄豆、咸菜、花生之类。吃饭前陶先生问大家:“一口饭到嘴里,要嚼多少次才能咽下去?”同学们面面相觑,只好乱猜:“两三次吧!”“大概八九次可以咽下去。”陶先生说:“你们吃饭用牙齿咀嚼,还是囫囵吞下去?你们可以试一试,把一口饭嚼成泥后吞下去,要嚼多少次?”于是大家试起来,最后才知道,要嚼三十多次。陶先生告诉大家:“人的牙齿能把食物嚼碎,嘴里还可分泌唾液来协助牙齿工作。唾液不但有搅拌作用,还有杀菌和助消化的作用。”他又说:“人在忙时,或粗心…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一位写吃的高手。他写《粮食》,写《吃相凶恶》,连中、长篇小说的书名也直接写吃:《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难怪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吃”是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