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宝银 《武当》2011,(8):22-23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一句,大都持如是说。仅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李敏娣女士伉俪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大著中,为"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对此,笔者感到是正确的。在太极  相似文献   

2.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意""对称"。这两个概念没有真懂,你就不会真正懂得太极拳。(一)"意"《太极拳论》从开头第一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到"上下前后  相似文献   

4.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5.
和敬芝,字式甫(1850~1918),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三子,拳术上得父亲传。同治年间,随李建(李棠阶之子)参赞政务,官授“文林郎”。曾在河朔书院讲书。辛亥革命后曾传弟子多人,文武兼资。著《高手武技论》等太极拳论。以下几篇拳论是和敬芝手书太极拳理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梁凯明 《武当》2013,(2):16-18
在《太极拳论》中就有这样的关键语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然字字珠玑,如果太极拳爱好者不熟识揣摩,却也难得门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中论之甚详。太极拳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对太极内劲的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  相似文献   

7.
王志远 《武当》2012,(7):21-23
[正文]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校勘][李本](李亦畲手抄本《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许本](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北京京城印书局出版),[如本](郝少如著《武氏太极拳》,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顾本](唐豪与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以及杨家藏古手抄本及[万本](工楷手抄本,因其所用十行纸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九个字,故简称[万本])等,"屈"均作"曲",音义无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创始人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原谱中对太极拳的功能已阐明.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中"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是指太极拳的击技功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是指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1.
马原年 《武当》2011,(8):16-17
王宗岳在其所著的《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的观点。王对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以小力可以胜大力,弱可以胜强。但其原理是什么,《拳论》并无解释。后人对此作了不少见仁见智的研究和探讨。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是"杠杆原理"。诸如《八法秘诀》就提出:"采劲意何在,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牵动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是"杠杆作用"。其中,"衡",就是衡器,或叫秤。秤的确是"杠杆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13,(9):43-45
[正文]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摧掩,撮坠续挤摊。[校勘](1)正文依[姚本]《太极拳讲义》。(2)诸本均同。[诠释]《太极拳谱歌诀》原题《乾隆旧抄本太极拳谱(经)歌诀》,共有七首。[姚本]在歌诀六和歌诀七之间插入《二十字诀》。姜容樵在[姚本]第十章《太极拳谱释义》篇首写道:"拳谱为清初王宗岳所著,惟递嬗至今,其中不无讹错,故市井所传之太极拳论,多有令人不解之语。余与姚君馥春得抄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  相似文献   

13.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14.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5.
朱道琼 《武当》2013,(6):32-33
在中国,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杨式太极拳",从乡村带到京城而彰显于世的第一人是杨露禅。其孙杨澄甫"大器晚成",40岁后尽得真谛,被称为近代"中国太极第一人"。澄甫高徒傅钟文于1963年著《杨氏太极拳》,1989年著《杨氏太极拳教法练法》,他不仅将杨式太极拳套路定型,而且提出练法要领240多条、练法要求230余条、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220余条、技术分析110多条,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钟文之子傅声远,9岁自河北永年到上海随父习  相似文献   

16.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17.
李师融 《武当》2000,(11):34-36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已将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传与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相似文献   

18.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8):25-26
《太极拳术十要》,是杨澄甫先师口授,杨澄甫先生的弟子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发表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和赵斌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等著作中,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中国推广的太极拳,诸如24式、48式与88式太极拳,都广泛采用《太极拳术十要》为技术要领,也包括上世纪推广的竞赛套路和近年来推广的标准化套路。因此,我们称其为“太极拳十大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9.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20.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