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好太极拳读书很重要!如何读书更是重要!在学拳过程中一些经典书籍,如王宗岳大师的《太极拳经》、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李亦畲的《五字秘诀》、老子的《道德经》等,以及当今的一些太极拳经典书籍,都是太极学子学好太极拳所必须要读的。那么又如何读好太极书籍呢?  相似文献   

4.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5.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7.
王志远 《武当》2012,(6):14-16
太极拳论王宗岳[正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校勘](1)本篇全文采自陈微明的《太极拳术》(2)许靇厚,即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和陈炎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篇题《太极拳经》。改论为经,实非笔误,乃推崇之意。  相似文献   

8.
张宝银 《武当》2011,(8):22-23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一句,大都持如是说。仅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李敏娣女士伉俪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大著中,为"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对此,笔者感到是正确的。在太极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0.
张宝银 《武当》2003,(11):17-18
小引 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笔者不佞,曾予“浅阐”。 现据笔者体得,对《太极拳论》再识如次,笔者“反弹、犯顺、辨析、新解”而力求“不离法度”,一家之言,诚望前辈同仁郢政之。再识 太极生于无极,故无极乃太极之本源。无极者,无形无象,朦  相似文献   

11.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一门高层次的气功。太极之气精妙无穷,而练习并运用此气,对太极拳的修炼以及健身、技击作用巨大,应引起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邱丕相教授的《悠悠太极养性情》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释。认为,邱丕相教授的《悠悠太极养性情》,以通俗的语言,解说了太极拳运动的最佳方式——道法自然和太极拳训练的终极法则——由松而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非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研究成果中涉及的王宗岳其人、《太极拳论》的作者、出处、流传和《太极拳论》本身进行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对王宗岳其人是否存在及其生存年代问题依旧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研究成果;对《太极拳论》作者的研究则多以现有部分史料记载进行归纳总结、简单逻辑分析而得出结论,研究成果显然不够全面;对《太极拳论》出处及流传的问题则伴随其作者的研究归属的不同而不同;对《太极拳论》本身进行的研究成果则多偏重在文化层面和较为浅显的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解释性研究当中,研究思路不够全面,且缺乏全面性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仍有待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5.
若愚 《武当》2009,(3):42-42
2008年12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太极名家祝大彤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著作——港版增补《太极内功解秘》、《太极解秘十三篇》修订版,以及台湾版《太极内功解秘》、《自然太极拳》、《太极内功养生法》、《太极解秘十三篇》等。  相似文献   

16.
马原年 《武当》2001,(1):16-18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对各派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其中有两句话,即“所向无敌”和“从心所欲”却被人忽略了。如何达到这两句话的境界,更少有人去研究。因此,我想就太极推手如何走向“所向无敌”之路,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宋谱略考     
林俊岸 《武当》2011,(7):29-33
《宋谱》,全称为《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或《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太极拳史、拳理重要资料。自民国年间公开之后,被多数太极拳流派奉为经典,将其所载拳论作为练拳之指导。但某些所谓专家出于某种目的,对《宋谱》歪曲否定,认定为伪  相似文献   

18.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19.
戚海军 《武当》2014,(12):27-28
传统太极拳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抛开武术谈太极拳,更不能抛开太极谈太极拳。"太极拳"以"太极"为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了"道"的法则;如果重"拳"而偏离"太极"便是本末倒置,向隅而泣。何为道?《周易》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的理解就是阴阳平衡。而太极拳就是遵循这个"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内外兼修,产生应有的本能反应与令人莫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