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极单式拳在整个八极拳的训练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是习练者能尽快掌握八极拳各种发力的必经之路。八极单式拳各地练法颇多,但拳理拳法基本一致。笔者在此将陆续对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拳式加以整理,归为二十一式向大家进行演示说明,以供八极拳爱好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宏杰  王金庄 《武当》2014,(9):33-33
八极拳修炼的明劲、暗劲和化劲,是八极拳的三层境界,也是修炼的三个阶段。 一、明劲八极拳明劲的修炼,是八极拳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过程,首先要掌握好掌法(立掌、切掌、劈掌、推掌、按掌、甩掌、撩掌),拳型(仰拳、平拳、栽拳、立拳、螺旋拳),步法(马步、弓步、虚步、趟步、闯步、震步、碾步、搓步),桩法(站桩、搂桩、靠桩),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八极拳(大架)、八极小架、六大开(顶、抱、掸、提、胯、缠)、金刚八式(撑捶、撑掌、  相似文献   

3.
霍文学 《精武》2007,(2):35-35
霍氏八极拳非常讲究十字劲,过去习练八极拳者也非常注重十字劲,这是练八极拳时必须做到的劲力,也是习练八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点。霍氏八极拳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及应手拳的一些套路动作,要求每个动作以十字劲为基础,其动作是向上、下、左、右四方做如同十字  相似文献   

4.
八极拳手型八极拳的手型大致可分成静态手型和运动手型两种,其静态手型主要有掌、拳、勾三种。掌五指自然分开,掌、指微屈向前,静态时,掌心空虚内收;动态触物时,意、气、力合一外凸,掌型呈荷叶状,八极拳门称之为"荷叶掌"。(图1—1)拳四指屈卷松握,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节处。(图1-2)勾屈腕垂指,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肚结合部,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图1-3)  相似文献   

5.
霍文学  李会宁 《精武》2004,(3):13-15
八极应手拳是霍氏八极拳中很重要的拳法之一,它与霍氏八极拳中的“八大开”具有同等的技击作用。应手拳的套路是霍殿阁先生早期在天津任教期间所创编的。  相似文献   

6.
阎长河 《武当》2003,(2):31-32
八极拳亦称开门八极拳,有孟村吴氏八极和少林八极两大流派,这里介绍的是盂村八极。 在八极门中一向视“六大开”为八极门的极至,成为秘门绝技,从不轻易外传。“六大开”实际上是八极拳技法的总结和概括,进一步讲,是八极拳打开方式的核心,立  相似文献   

7.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为我国传统拳种之一,传闻中源于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又称“岳山八极”。清朝康熙年间,八极拳始由寺庙散播民间,首先在河北沧县孟村一带传留。“神枪”吴钟精通卓著,将其拳法传于后世,遂广泛流行北方诸省,于今南方也有踪迹。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暴烈,讲究“崩椷突击、以短制长”诩挤ㄉ弦粤罂?顶、抱、担、提、挎、缠)和八大招为核心,风格独具。技击中要求眼随手转,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功、短  相似文献   

8.
霍文学  辛桂兰 《精武》2004,(7):24-24
小架是八极门的拳术套路,共有三十二个动作,是八极拳最基本的拳法,它同金刚八式一样是霍氏八极拳的基础功法。2002年5月,我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民间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上结识了著名老拳师季九如女士,她曾是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学员。谈起那段学拳历史,季老师回忆说:“我们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时习练八极拳和小架是  相似文献   

9.
八极拳:是我国的传统名拳之一,全称“开门八极”,又名“开拳”,是一种攻防意识较强的短打拳术“八极”意为出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八极拳的特点是动作简洁、朴实,劲力充实、刚劲,发力爆烈突然,套路短小精焊;在劲道上追求崩、撼、突、击、换、戳、挤、靠等劲;步法以震脚、闯脚为主。在技法上以六大开(项、抱、担、提、挎、缠)和八大招(眼望三见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迎风朝阳手、黄鹰双抱爪、霸王硬折缰、左右硬开门、立地通天炮),另外还有四十八个大架子、六十四种手法。练拳时以八极架子为基础,其中又分行桩、  相似文献   

10.
康星 《精武》2009,(10):11-11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实战性的代表拳术。在旧中国的第一次国考时练习八极拳的运动员人数占了参加擂台赛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八极弟子的勇猛。八极拳最初是在河北沧州和山东附近小范围流传。而经过国考之后八极拳被当成外家拳典范,被选进了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教材,再后来经过李书文闯关东将八极拳传人东北,强瑞清编排年谱,吴会清在天津发扬八极拳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8,(3):28-29
乾隆皇帝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一句话,道出了八极拳的地位,长期以来,拳非常充分的肯定。由此看来,八极拳刚猛爆烈、气吞山河的威猛气势,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李会宁 《精武》2010,(7):68-69
昔日先辈李书文先生精通八极拳与劈挂掌,得长短互用、阴阳互补之妙,其弟子——蒋介石的侍卫官刘云樵先生曾作过一篇《八极劈挂拳诀》,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得到海内外八极拳同好的一致认可和称颂。  相似文献   

13.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名拳之一。它以简朴刚烈,凶猛异常、技法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技法上讲究挨崩挤靠、崩撼突击、迅猛凶狠,以短制长。应用时,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法连贯,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要求眼随手转,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攻,短长兼施。临阵应手可制敌顷刻之间,正如《八极拳谱》所赞曰:“八方来敌,八方击毙。”又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因而八极拳倍受历代武术家、技击家的喜爱。现就将八极拳应  相似文献   

14.
八极拳史话     
八极拳是清初沧县孟村镇人,吴钟(字弘升,1712-1802年)所传。吴系云游道人癞魁元之徒,于乾隆年间在河北沧县城南孟村镇设坊,方使八极拳广为流传,故有“孟村八极”之说。八极拳在河北沧县孟村传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30年代沧县人氏李书文(字同臣,人称神枪李)之徒周馨武、霍展阁及其侄霍庆云等人,将八极拳传到吉林省。八极拳早年间有人称作“巴子拳”、“八极拳”等。近代称“八极拳”者居多,乃取八方极远之意也。八极拳非常注意攻防技术的练习,在习法上讲究,挨、膀、挤、靠,不招不架,见招打招。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多以…  相似文献   

15.
金刚八极拳     
张国庆 《精武》2007,(6):41-41
金刚八极拳,初传于天津地区,该拳集兼身、技击为一体。后经八极拳师吴秀峰、田金钟(尤其是田金钟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历经数十载精心演习,汲取八卦、太极、戳脚、劈挂、通臂拳等众家之长,进一步完善了该拳的功理、功法及拳架,发展创编了许多优秀套路,形成独特风格并自成一派。田金钟老师的“五虎断门枪”在天津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6.
武华彦 《精武》2004,(1):4-7
六手翻短小精悍,编排巧妙,技法丰富,易学好用,集八极拳搏击术之大成,实用价值很高。为使武术爱好者完整地学练六手翻,笔者把此拳分作单练、对接和秘技三大部分,介绍出来,以供广大读者研习。 单练六手翻时,要注意突出八极拳的主要特点,还要表现六手翻的独到之处。八极拳谚说:“学会六手翻,打架把人掀。”六手翻主要目的是把人摔倒,手法以六大开(顶、抱、单、提、挎、撞)中的“挎”为主,所以要重点把出现次数较多的“圈挎”、“翻挎”练好。六手翻的单打练熟了,对接就容易了,技法运用就能得心应手,在实战中就能发挥出威力。  相似文献   

17.
八极拳自初祖吴钟始创以来,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以其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击技效果深得习武者的厚爱。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优秀拳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所学及反复练习之体会,拙拟成文,抛砖引玉,以求得八极拳爱好者及同门弟子共同探究、完善和提高。 一、何为八极拳 据《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载:“吾有八极拳一套。何为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太极变化作为八八六十四卦,能先知未来之事;八极分为八八六十四手,有扶弱敌强之能。”文中所言“太极”、“八极”二词,均为中国古…  相似文献   

18.
拳谚有云:“八檄、劈挂不分家,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就沧州的八极拳与劈挂拳而言,发展争今兴盛不衰,广泛流传海内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大门派有其独特的演练风格和技山效果。  相似文献   

19.
铁山靠是八极拳六大开中的一套著名套路,以简朴刚烈、节短势险、猛起硬落、硬开硬打、凶猛异常的风格和技击性强的特点著称于世,在八极拳门中世代秘传。近几年来,虽然介绍八极拳的文章不少,有技术性(包括套路、技击)的,也有理论性的,但是公之于众的却有藏头露尾之嫌,鲜有和盘托出者。八极门真传弟子外的人们,只知道八极拳系中有“顶、抱、担、提、挎、缠”这六大开,却从不见其套路,让人有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是因八极拳门比较保守,视技如宝;二是因为八极拳极为实用,掌握者怕轻传于歹徒,对社会造成危害。作者打破陈规,在此将八极拳铁山靠及其实战用法加以披露,愿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第9期《中华武术》刊登了韩起先生题为《我看八极拳小架》的文章,文章大致思想内容是,八极拳门套路中有一趟小架,这趟拳无论是整套练习,还是拆开单式练习,都费时费力,没有实战意义,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都是做得些无用之功。文中说:“哪怕他已练了三四年,甚至十年八年,可有练出实战真功的?”韩起的文章不仅对八极拳有此看法,对形意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