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被世人所认同,而体现其技击项目的推手是让人体验太极的魅力所在。推手是展示太极拳攻防技击的重要演示项目,如何在推手中战胜对手处于优势,本文通过一些实战现例和"中正"的作用对"中正"在太极推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念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117-118,12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何谓太极拳之"主宰于腰",腰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如何练腰等四方面对太极拳"主宰于腰"这一拳理进行了分析及论述。本文不仅从健身角度论述了太极拳"主宰于腰"的作用及价值,而且从推手技击方面阐述了"主宰于腰"在推手技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为提高太极拳练习者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4.
郭岩 《中华武术》2000,(2):36-37
拙作《太极拳推手杂谈》一文,已引起诸多司行议论探讨。本人当初写此文的动机,是总结我以往练习太极拳和推手之经验,反思太极拳技击功能与推手的关系,借助有关资料来弄清楚推手的来龙去脉,澄清推手的具体内涵,为推手的发明权提供一个佐证,以避免太极拳界因源流问题而长争久论。我尤其愿此观点引起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7.
自拙作《太极拳手概说》、《陈氏太极拳技击术》、《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发表以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他们对笔者在太极拳技击领域的探索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笔者的某些太极拳技击观点提出了置疑,他们认为太极技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粘黏连随不顶不抗中使对手败北,才可谓太极拳的技击,而笔者提出的太极技击实作,  相似文献   

8.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9.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0.
倪元海 《武当》2012,(11):38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精髓,高深莫测,奥妙无穷,不仅得到太极拳爱好者的青睐,还逐步得到世界武林同仁的高度评价和推崇,逐步成为各门各派加强功力训练,提高技击水平的有效手段。推手不再是太极拳的专利,而成为世界武林同道的共同财富。山东梓童山武术院长期研究、推广推手运动,根据推手比赛的特点,制定了《国际推手竞赛规则》。其竞赛规则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便于推广,没有门户限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6,(1):18-18
1929年11月生于北京。“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现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武协委员,国家级裁判员。先后从师杨禹廷、常振芳、史正刚、骆兴武、单香陵、刘谈锋等习太极拳、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及程派八卦掌等。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太极拳人才。主要著作有《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与翁福麒合著)、《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等,并录制了有关吴式太极拳,剑、刀、杆、推手的教学光盘和录像带。  相似文献   

12.
燕侠 《中华武术》2007,(7):I0002-I0002
2007年5月15日,天津市武术协会孙氏拳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天津市宁河县体育馆隆重举行。北京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武术教练吴彬,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天津武术协会主席傅宝丽,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毛新建,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永田,以及来自北京、天  相似文献   

13.
<正>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07,(4)
李经梧(1912——1997),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大师,内功养生家。祖籍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正宗传人。早年从刘子源习秘宗拳,后于北京又先后师从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王子英、胡耀贞诸巨擘,精通吴、陈式太极拳械,兼采孙式、杨式拳劲法,融汇贯通,自成一家。上世纪40年代已蜚声武林,为“太极五虎上将”之一,担任北京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推手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为首都武术社理事,在铁道部、北京工会、中科院、卫生部等授拳,为北京武术队教练,多次出任北京武术裁判长及全国武术比赛裁判、仲裁委员等。1956年,他荣获北京市武术运动会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第一届武术运动会获“金牌奖”。参与了国家体委组织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的编订工作,为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的演示者。1959年,调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专业拳师。生前曾兼任河北省运动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是式、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秦皇岛市武协主席,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北戴河区政协副主席。1984年,在武汉首届国际太极拳(剑)观摩大会上,以“太极十三名家”身份与会。参与《陈式太极拳》一书的初稿编写工作。1964年,于《体育报》发表《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1986年,出版《太极内功》披露密传功法。1993年,编著出版《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李经梧毕生献身太极拳事业,传功育人,德艺双专馨,内外双修,内功深厚,推手精湛,而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好学不倦,无武界之陋习,有大家之宗风,是20世纪杰出的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5,(8):41-41
2005年9月3日是太极拳名家、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代武术大家王培生先师,终生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一生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严翰秀 《武当》2003,(4):57-60
“研究太极拳,我是业余的,但是我很敬业。”这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于志钧对自己的评价。重文轻武,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社会里的一种现象,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高文化人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于志钧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研究中国的太极拳,追求太极拳推手技击功夫,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于2001年8月在于志钧的寓所采访了他,了解到他颇有传奇色彩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17.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2,(12):30-30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中的要求推手中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准手是技击的实践,推手的要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祝大彤 《武当》2011,(4):15-16
深研太极拳,特别是推手和技击的拳艺,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拳法。一、听劲"听劲"是太极拳教学传承下来的术语。  相似文献   

19.
太极推手是一项文明、高雅的传统武术技击形式,是衡量与检验太极拳习练者知劲、懂劲及技术运用的一种方法。自明代太极拳产生以来,经过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鱥等几代太极大家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包括各门派太极拳推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