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迷踪拳双鞭是迷踪拳中单练双器械之一。据传,这套鞭是宋代水泊梁山名将呼延灼的鞭法。特点是鞭武威猛,招急式险;左右协调,动作连贯;身鞭合一,鞭法自然。技法主要有砸、磕、挂、扫、撸、撩、戳等。  相似文献   

2.
迷踪拳双鞭是迷踪拳中单练双器械之一。据传,这套鞭是宋代水泊梁山名将呼延灼的鞭法。特点是鞭式威猛,招急式险;左右协调,动作连贯;身鞭合一,鞭法自然。技法主要有砸、磕、挂、扫、撸、撩、戳等。  相似文献   

3.
李玉川 《精武》2003,(2):53-57
迷踪拳架子,也叫母拳,每一个定式动作均是一个桩式,包括了迷踪拳的手型、步型和拳法的基本功夫,是迷踪拳全部拳术的基础。因此,迷踪拳的习练始终把架子放在第一位,当作人们首习和长期习练的基本功夫套路。  相似文献   

4.
李玉川 《精武》2002,(3):53-57
迷踪拳架子,也叫母拳,每一个定式动作均是一个桩式,包括了迷踪拳的手型、步型和拳法的基本功夫,是迷踪拳全部拳术的基础。因此,迷踪拳的习练始终把架子放在第一位,当作人们首习和长期习练的基本功夫套路。  相似文献   

5.
迷踪拳之所以能享誉武林、名家辈出,是与其内容丰富、训练方法系统分不开的。静海迷踪拳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山东泰安人孙通所嫡传,由清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而名扬武林。迷踪拳功架舒展大方,劲力十足,内外兼修,手脚并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静海地区的迷踪拳既有套路演练内容,又有提高技击水平的单操手。  相似文献   

6.
迷踪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颗明珠。古来习迷踪拳者多俊杰,宋代有周侗、卢俊义、林冲等人,清代有孙通,近代则以霍元甲为最。迷踪拳有独特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五虎拳是迷踪拳中的著名套路,在分布各地的迷踪门弟子中广为流传。此拳共有五折,因每折内都有一个跨虎和立虎动作,故此而得名。五虎拳是迷踪  相似文献   

8.
迷踪拳以源流久远、内容丰富、技击性强而著称于世,名人辈出。古有卢俊义、燕青、孙通,近有霍远甲、陈善、姚向海等,真是拳以人名,人以拳显。现今我国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广为流传的迷踪拳(也叫燕青拳),多为近代迷踪拳开山鼻祖、清  相似文献   

9.
张景岩  刘敬茹 《精武》2004,(4):44-45
静海人习武爱武,更以发展和创新了迷踪拳令世人瞩目。当年霍元甲凭迷踪绝技勇挫外国武士,为国争光;更创办精武体育会使迷踪艺名扬武林,传播海内外。与霍元甲同时代的静海迷踪拳名师马彦平,也在家乡广泛传播迷踪拳,使迷踪拳在静海代代繁衍、名人辈出。虽然马彦平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迷踪拳在静海也传至第六、七代,但马彦平练武传拳的轶事至今仍为静海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0.
迷踪拳最突出的特点是技击性强,是以实战而名扬四海的。迷踪拳实战技法的基本特征是心意归本,全身为法,疾速猝击,虚实多变,刚柔相济.内外并兼,攻守台一,手脚并用。功到精纯界,变化莫测,随心所欲,运用自如,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1.
迷踪拳因属少林拳系而被世人称为外家拳;但近代迷踪拳的传播者孙通从嵩山少林寺学得此艺后,遍访大江南北,拜会许多名师高手,汲取了形意、八卦等各家之长,遂使迷踪拳除在主体上继承了少林外家拳的架子和风格外,更形成了自己内外兼练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张景岩  赵文亮 《精武》2005,(6):30-31
五虎拳是迷踪拳中的著名套路,在分布各地的迷踪门弟子中广为流传。此拳共有五折,因每折内都有一个跨虎和立虎动作,故此得名。五虎拳是迷踪拳中典型的内外兼练套路,刚中含柔,柔中有刚,抑扬顿挫,招法独特。恩师董印芳先生曾说过:“此拳取杨六郎五虎下西川之意”。酣畅淋漓,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志强 《武当》2013,(5):44-45
在武者的技击中,双方徒手状况下所使用的武器,是自身的手、臂、肘、肩、头、膝、腿、脚等部位。由于这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先天所形成功能的不同,其打击的效果亦有所不同。以手作为攻击武器的形式通常是拳、掌或勾手。其中,拳在技击中的运用最多,主导作用最显著,几乎在所有的武功中均少不了拳的技法。正因为如此,武术中才有了名目繁多的各种拳类,诸如少林拳、太极拳、心意拳、南拳等等。在西洋搏击中,有专门以拳法为攻防手段的技法——拳击。从击打的形式而言,散手或拳击中常用的拳法有直拳、摆拳、勾拳等多种;在传统武术中则有炮拳、钻拳、横拳、崩拳、栽拳和劈拳等等。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岩 《精武》2003,(3):51-55
练过迷踪拳的人都知道,迷踪门练手拳共三路,但一般传人只能练到头路和二路,只有少数的掌门人才能学到三路练手拳。静海迷踪拳的传人中只有姚向海三爷的开门弟子张文廷得到了此拳。  相似文献   

15.
罗汉拳,少林名拳之一,此拳仿罗汉之形,融罗汉之意,实战性很强,而且打法丰富多彩,如小罗汉手、大罗汉手、巧罗汉手、猛罗汉手、十八罗汉手、迷踪罗汉手、罗汉神打等等等,不胜枚举. 本文专门解析罗汉门之外八腿与内八腿,供读者参考.此十六招,风格独特,发力疾快,攻防灵活,招法连环,高低起伏,神妙莫测.  相似文献   

16.
张景岩 《精武》2006,(4):17-18
2005年春,电影《霍元甲》筹拍之际,初定在片中饰演霍父及担任该片武打设计的中国武协“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总导演、著名武打影星马中轩先生,亲临静海采风,邀请迷踪拳传人们演练迷踪拳艺,并拍摄了录相资料,准备在片中的教学和武打中采用些真正的静海传统迷踪拳演练内容与技击招法,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但由于后来拍摄思路和演职人员的变化,使这一设想成为泡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岩  赵文亮 《精武》2007,(4):66-66
五虎拳是迷路拳中的著名套路,在分布各地的迷踪门弟子中广为流传。此拳共有五折,因每折内都有一个跨虎和立虎动作,故此而得名,五虎拳是迷踪拳中典型的内外兼练套路,刚中含柔.柔中有刚.抑扬顿挫,招法独特。小巧处,对作绵密,姿势矮小;勇猛时,动作舒展。快速有力,大开大合,横竖交错,很有特点。恩师董印芳先生曾说过,“此拳取杨六郎五虎下西川之意”,酣畅淋漓,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通背一百零八击技法是祁门通背第四代传人、中国近代武术家、著名通背拳术大师修剑痴老先生以一百零八字诀为根,以实战击法为本创编的通背实用、快捷、凶狠的制敌取胜手法,每一法都能变化、巧用,都是随心所欲的"拳外之拳""法外之法"。本文是恩师通背拳第五代传人(修老先生的弟子)王嘉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时口传手授给笔者的。一百零八法分明三十六法、暗三十六法、奇绝  相似文献   

19.
鹰爪翻子拳又称"鹰爪拳、鹰手拳法",是中华武术优秀名拳"八闪翻"繁衍出的新拳种,此拳经过两三代人悉心研究、充实、试验发展而成。它是以翻子拳的技法为基础,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鹰手"手法特点的翻子新拳种。  相似文献   

20.
钟思城 《武当》2006,(6):33-33
摔手,以其动作全无征兆,快如闪电而著称,为我国许多拳术流派所高度重视。如,螳螂拳就以摔手作为主要技法;甚至有一个分支干脆就叫摔手螳螂。五行通背拳也将摔手列为其最重要的五种手法之一。另外,鹤拳,西北八门拳、南拳等流派中,也非常喜欢练用摔手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