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在借鉴其他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理论。在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试图从著作权保护、商标权保护和专利权保护等方面构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确立分类的基本原则,并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体育类(包括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类)和民俗活动类(类体育类),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别中各种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称谓统一为"传统体育",体育系统应不同程度地参与,进行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法律保护的基本要求,加快专项立法,鼓励地方立法,加快体育法的配套立法建设,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危机;最后,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炜 《体育世界》2010,(3):80-8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进行了认识,并在这种视角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路径选择:(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五)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进行讨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中心在其“精神内核”,“文化空间”特点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人本观念”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传统体育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的独立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按照名录中各类别的具体要求进行分门别类地保护,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并根据项目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特别要注重利用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发展.同时建议体育部门积极介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地方政府也要选择利用合适的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8.
依据民族传统体育的含义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归属进行了分析,理清了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对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文化传承的原生态性、经济和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并且在历史一定时期和不同传承方式上有较高的代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和一些带有体育活动性质的民俗活动被纳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征与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含晋商文化元素,呈现戏曲化的表现形态,体现武舞交融的审美情趣,具有传承的家族性和竞技的团体性等特征。一些资源面临消失,保护抢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只有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发展趋势,及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分类调查,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承与保护理念及法律依据。目的是有利于促进肇庆市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传统武术的抢救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传统武术保护的中心在其"传承","文化空间"特点决定了传统武术保护的基本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决定了立法保护传统武术的实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通过逻辑归纳与演绎,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保护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3.
实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要厘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并按其固有规律对其实施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保护好传承人、处理保护与经营开发的关系并加强法律保护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传统武术现今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与现代化发展虽然对立,但又是辨证的统一。传统武术的发展应该遵循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发展思路:一是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二是促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旨在为传统武术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对保护太极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太极拳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是具有代表性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保护处于起步阶段,其保护的理论还需借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博弈行为和利益取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政府职能部门、遗产保有者和社会组织是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主要责任人,也是遗产保护博弈的主体,不仅其两两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博弈关系,且不同级别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遗产不同保有者之间、不同社会组织机构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各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和冲突;最后,文章从博弈均衡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保护主体的优势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重要的是要正确分析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其内涵及外延表现在传统武术中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承人文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组成的“文化空间”。要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生态文化环境保护、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文化空间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对策研究——以传统武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关注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出发,分析传统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传统武术应满足国民健身需求,拓展国外市发展,加强科研工作及继承传统武术技术、功法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文章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条文,结合传统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现状,从传统武术的普查、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制度方面作了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对传统武术的发展难得的好机遇,要在现有保护的基础之上加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合法合理高效地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少林功夫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少林功夫保护的现状与不足.分析认为,保护少林功夫,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同时少林功夫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