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是出版社发展的动力,是当前出版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出版社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包括领导体制的改革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出版社内部如何打破大锅饭,实行责权利挂钩、目标或定额管理等)两个方面。本文试就前者提几点粗浅看法。建国以来,我国的出版社领导体制一直没有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社数目迅速增加,各出版社领导体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认识上、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出版改革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版业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管理体制,无论是出版社的设置,还是出版范围的界定,甚至图书的选题,都实行计划管  相似文献   

3.
如可提高图书质量,怎样评价出版社办社水平,这一直是出版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这里提出建立图书功能评价制度的设想,希望开展图书功能评价,建立评价出版社工作水平的客观标准;通过竞赛为出版工作改革提供基础资料;推动出版社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水平,以更好地完成图书出版任务。完整的出版工作系统目前,由编辑(出版社)、生产(印刷厂)、流通(书店)等环节组成的出版工作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  相似文献   

4.
赵琪 《编辑之友》1989,(5):21-23
随着出版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版社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并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责任制相继提出。当前,出版社普遍实行的编辑工作定额制,规定了发稿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图书质量,奖勤罚懒起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出版体制一直实行审批制,在新出台的出版管理条例中仍明确规定,出版社的成立一定要有主管和主办单位。但是,这种出版体制在新近的中央部委机构改革中却碰上了难题:原先各部委的出版社何去何从?是否因为其主管主办单位的变更或撤销而所属出版社也必得因之受到牵连? 本次中央部委改革撤并,受到影响的出版社为数不少,其中有些出版社甚至有着雄厚实力。根据现行出版管理体制,这些出版社的前途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在机构合并后“母嫁女随”,并到新的主管主办单位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在的编辑工作体制是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工作体制的优劣暂不论说,当前的现实是,图书出版向商品生产转化,已使我们不能不认真考虑编辑工作体制的改革问题了。编辑工作的改革应与出版社向生产经营型转化相适应,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周奇 《编辑之友》1991,(6):21-27
第三章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是出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出版社是文化事业,长时期以来都是生产型,即根据社会需求(包括党和政府的文化、教育要求)安排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是为生产服务的。图书发行工作,长期依靠新华书店包销,出版社在销售方面无所作为,所以,发行部门成为薄弱部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但在体制上重生产轻经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比较根本的变化。经营管理是我国出版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无疑是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出版社是文化企业,赢利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能不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出版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实现出版工作从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战略转移,使图书出版从总体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目前各地出版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从图书出版前后的两个环节上,切实有效地加强管理。 书号总量实行宏观管理以来,得到了大多数出版社的赞成和支持。过去有些出版社由于办社指导方针和经营思想不对头,出书盲目,又多又滥,有的出版社一二年之内竞出卖书号一二千个,有个社长在一年之内挂他本人“主编”头衔的书就有100多种。书号实行总量控制,限制的就是那些不守规矩,不求正经的出版  相似文献   

9.
现在,关于出版社领导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探讨和试验。但不论怎样改,作为图书选题计划制定与实施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总编辑对于全社出版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分布的不同情况,我国分别建立了一些单一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社和多民族文字的综合性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和全国其他出版社,实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出版管理体制可以说实行的是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二元制”。其主要标志是出书选题的管理。自1980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定《出版社工作条例》以来,基本上有关涉及到出书选题审批的文件都规定:出版社的选题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批,同时报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备案。这就从制度上确定了主管部门参与出版业务管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毛鹏 《编辑之友》1991,(6):33-35
8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出版社(据有关部门统计已达到90%左右)已经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随后它们都逐步走向经济独立、自负盈亏的道路。我国出版社转变体制之后性质有无改变?出版社性质和体制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出版社性质和体制的问题可以说是出版业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当前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讨论逐步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当前治理整顿和深化出版改革,建立和健全出版社的新体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的出版工作实行从规模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阶段性转移的战略口号,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在出好教材专著精品,实施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每年有新思路,每年出新举措,每年上新台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连续三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一、发扬传统,打下扎实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具有重视出版的优良传统。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8)春,老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专门设立了译书…  相似文献   

13.
自2010年我国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以来,众多出版社推出了许多内容价值高的精品出版物,然而,就整体格局而言,我国在科技与学术出版方面仍然较弱.大学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生力军,理应承担学术出版强国的历史使命.文章对我国大学出版的学术出版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大学出版社如何有效地打造学术出版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出版强国的建设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4.
陈闯 《出版经济》2001,(4):21-22
组织结构描述了一个组织的框架体系,指明了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组织结构一经确立,也就决定了组织内部的指挥系统、沟通系统。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采用的是比较典型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历史地看,这种组织结构被出版社广泛采用是有其合理性的:出版社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那时,出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版社至今仍然是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种体制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与日益开放的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制约着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出版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出版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出版社的管理思路、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也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出版社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培育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意识,建立以营销策划为核心的出版社组织架构。近年来,出版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观念上大家都意识到迎合市场的重要性,但传统出版社的组织体制却没有重大的变化。目前,出版行业跟风情况十分严…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我国内地图书出版的大前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对出版社仍然实行审批制,强调出版的国有体制、社会效益第一的价值观以及专业分工,在资源配置上仍然实行书号的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但是,随着国家整体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格局转变,随着出版发行改革的深入,出版的市场化和开放度也大为提高了.  相似文献   

17.
引导市场适应市场──出版社面临的重大课题杨咸海一、树立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引导市场的观念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引导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出版社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从事出版工作的出版社领导...  相似文献   

18.
出版社改革的三个关键性制度汪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出版业从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出版社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机构,体制和管理基本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进行,因此改革的难度很大。尽管如此,在十几年的改革大...  相似文献   

19.
(一)编、印、发可搞承包,亦可试行股份制谈改革,搞承包,这是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的热门话题。有的省、市、自治区出版单位承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编、印、发都可实行承包。因为这有利于调动出版系统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活力,挖掘潜力,促进出版生产力的发展。承包要明确承包人,这是实行承包责任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涉及到领导体制的改革。就出版社而言,现有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模式,其弊端是领导班子拉郎配,几驾马车并驾齐驱,各奔东西,办事效率低。要使出版社从生产型向生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图书出版中出现的新情况对“三审制”提出新要求 坚持“三审制”是图书出版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出版业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三审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出版业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出版活力不足、产业布局趋同的矛盾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后,与我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相一致,出版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大部分出版社跳出计划经济的圈子,开始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