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①。从此西汉的铸币权和发行权收归中央,五铢钱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并影响到后代,西汉之后直到隋朝各朝代均沿用不改,五铢钱在我国历史上流通七百多年,是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汉武帝统一币制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货币改革。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枚铜币面值居然有一万?你若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我国古代发行过许多大面值的铜币,如三国时期刘备铸造的“值百五铢”钱,当一百枚五铢钱使用;五代初幽州节度使刘恭仁所铸的“永安一千”钱,当一千枚小钱使用。而我国古代面值最大的铜币,当属西汉末年王莽在位时所铸的“国宝金  相似文献   

5.
李正先生提出李根源所说腾冲核桃园出土汉五铢钱一事,史实不确。针对李正先生的论据,通过走访、调查,认为李根源先生所记符合史实,核桃园五铢钱"确是汉物"。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发行过许多大面值的铜币,如三国时期刘备铸造的“值百五铢”钱,当一百枚五铢钱使用;五代初幽州节度使刘恭仁所铸的“永安一千”钱,当一千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没有铁币吗贺惠陆铁质货币在我国出于现何时,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目前考古发现中,已知最早铸造铁币的是西汉时期铸造的铁半两和铁五铢钱①。由于文献没有记载先秦使用铁币的情况,包括《史记》也没有记载。所以历代学者都认为先秦无铁币。笔者...  相似文献   

8.
一枚铜币面值居然有一万?你若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我国古代发行过许多大面值的铜币,如三国时期刘备铸造的“值百五铢”钱,当一百枚五铢钱使用;五代初幽州节度使刘恭仁所铸的“永安一千”钱,当一千枚小钱使用。而我国古代面值最大的铜币,当属西汉末年王莽在位时所铸的“国宝金匮直万”钱。此钱由钱首和钱身两部分组成,钱首为圆形方孔,铸有篆书“国宝金匮”四字,钱身为方形,中间铸有“直万”两字。  相似文献   

9.
史书有关张轨在河西恢复五铢钱行用一事,是自然经济完全占统治地位时期的一件大事。但将张轨恢复五 铢钱行用一事附会为张轨铸造了钱币,进而又与出土古钱“凉造新泉”相联系,则是臆测。张轨毋需铸钱,因为张轨 时期的河西存在着相当的货币经济环境。张轨只是通过措施将五铢钱的潜在信用发掘了出来,让它由静止转向流通。 至于“凉造新泉”,则可能是北凉沮渠蒙逊所铸。  相似文献   

10.
将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学生往往会出错。改写的初衷是为了快捷读数并有效接收数量信息,但在具体改写时,对于超过亿万的大数,到底该以"万"作单位还是该以"亿"作单位,还需要斟酌。  相似文献   

11.
“一百零一”等整零结构的“零”,一般认为就是空位“○”,但通过对“○”和“零”表数关系史的考察,我们发现“一百零一”与“一百○一”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零”不能作为空位标志而存在,而是有具体意义的一个词,即“有零头、余数”。  相似文献   

12.
"诗可以怨"及其相关论断一直是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命题,它在当代的彰显得益于钱钟书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重申者和推崇者辈出.然而通过对这个命题的诘问,我们发现:这一命题虽然占有历史的合理性,在逻辑和学理上却是存在一定的漏洞."诗可以怨"一方面并不能恰当地适用于诗歌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领域,另一方面,单纯在诗论领域它也存在一定的偏颇.其结果是,这一看似无误的理论命题却极有可能成为文学充分发展的犄角,限制了文学的另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从语义和语法特征方面对汉语的"一"及英语的"one"作一简要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在语义和语法特征及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许嘉璐先生在解释“陈灵公通于夏征舒之家”的“家”时说:“指夏征舒之妻”。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和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私通的应是夏征舒的母亲夏姬,而不是他的妻子。这可从“家”字的字义、众多的译和原证之。  相似文献   

17.
强调了太极拳的“易”文化的内涵实质,并对太极拳的训练以及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从“易”文化的角度发表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19.
"以(…)为"式中的同形异构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式中,“以为”连用,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两个词;“以为”分用,是两个词。作两个词时,“以”和“为”其词性、意义变化多,内部语法关系复杂。中详列了各种“以(…)为”,分析了内部结构,并指出形成其同形异构体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英国自由党政府1909年提出的“人民预算案”是英国的财政制度、政治制度的转折点。英国政府通过福利制度保障广大劳工阶级的基本生活,而且通过财产税为社会福利筹集款项。这一财政法案有利于促进英国的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建立和社会矛盾的缓和。“人民预算”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福利预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