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秋白认为,翻译可帮助创造出真正的中国现代白话文,主张译文必须忠于原文,且"信顺"统一的直译。他坚持用"绝对的白话"心装读者,不赞同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在翻译理论上的许多见解也有有失偏颇之处,但至今仍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法语翻译标准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技翻译的标准不断推陈出新,以求呈现最具"信息"功能的文本。本文通过对科技翻译标准进行历史回顾,试图提出科技文体之一的科技法语翻译的三大标准:术语地道规范,措辞精确严谨,逻辑层次清楚。  相似文献   

3.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4.
王碧 《现代语文》2007,(6):122-123
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伴随着翻译活动,必然会有对这一历史悠久的活动的思考和评价。本文从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制定翻译批评标准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5.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6.
蒋倩 《文教资料》2010,(22):50-52
本文通过回顾翻译的传统标准"忠实"标准,指出其不合理之处;提出新的翻译标准,即由吕俊教授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最低标准",并通过美国翻译家EvanKing翻译的英译本《骆驼祥子》(RickshawBoy)中的实例对这三个标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严复作为中国"近代意义上译学开创者"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已经成为了百年来指导我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的核心是"目的论"。这一理论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将对比两种不同翻译理论的异同之处,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韵译"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其在郭的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更好地阐明了"风韵译"的三个主要原则,由此可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和特点奠定了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学习西方,译介外国文学是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翻译活动异常丰富,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多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翻译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且转译盛行,理论意识明显增强。"五四"时期的译者大多兼具思想家、革命家和翻译家等多重身份,这使得翻译活动承担起多层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张琳琳 《文教资料》2010,(35):34-35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传意翻译"理论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而传意翻译较主观,更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源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译文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本文拟从纽马克的传译翻译和语义翻译角度,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化意象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从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历时的描述性研究,发现翻译标准经历了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当代翻译理论家们就翻译标准似乎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丽苗 《考试周刊》2011,(91):104-105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的实践活动,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尽可能宽的知识面。要做好商务英语的翻译,译者要本着"忠实、通顺"的标准出发,保持认真虚心的态度、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知识,方能避免错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与损失。  相似文献   

14.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 ,对翻译的标准、方法和翻译中的一些其它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为后人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标准是评价译作良莠的准绳,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成为合格的译者必须熟悉翻译的标准。该文对一些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严复、鲁迅、傅雷等中国翻译家的翻译标准理论,而对于西方翻译标准理论,着重探讨了纽马克征对不同功能的文本所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的翻译原则。最后阐述了合格译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李娜 《考试周刊》2010,(53):35-36
〈翻译何时不是翻译〉是体现文化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文中她通过对伪译现象的阐释,批驳了传统的"翻译"、"原作"及相关概念,并提出了翻译学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提出了各种不尽相同的观点。本文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指出我们不应用一种绝对的、纯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9.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国内外翻译家对翻译标准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或原则,但争论颇多。本文通过回顾中西方翻译发展史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翻译标准不应该绝对单一,而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试图从思维方式差异和理论基础厚薄等两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翻译标准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