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以儿童为主体,儿童与劳动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相较于成人劳动的非自然性、功利性,儿童与劳动的关系是天然的、动态的、非功利的、超越的。儿童与劳动都源自并依赖于"自然",都富含"改变"本性与能力,都以不断"生成"新意义和新体验作为确证自身的重要标志,都具备提升精神境界的"超越"意旨。儿童与劳动的互通关系赋予儿童劳动独特蕴意,与当前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相呼应,是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依据。由对"儿童"与"劳动"本原关系的回溯与沉思中可发现儿童劳动及儿童劳动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在《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少年儿童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通过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尊重劳动、勤劳节俭的好习惯;树立"劳动、奋斗、创造"的人生价值取向。劳动教育是少先队员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此,学校少先队应立足校内,依托校外,以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资源为载体,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先队劳动教育,提高队员劳动意识,提升队员劳动能力。笔者从多年学校少先队劳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中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劳动意识淡化,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脾性。学校应与家长相互配合,不断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养成爱劳动、爱动手的好习惯,为进一步完善教育,培养更合格的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围绕劳动是(像)什么、劳动者是(像)什么等问题创作隐喻,以求通过这些隐喻来揭示儿童关于劳动价值、劳动者形象等问题的劳动观现状。通过对儿童相关认识的分析,提出劳动教育要以“自成目的”置换“成果目的”、以“多样劳动”超越“体力劳动”、以“实践主体”摒弃“旁观之人”。  相似文献   

5.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6.
黄传慧 《人民教育》2023,(10):49-51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校掀起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热潮,但也存在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等问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其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认识劳动教育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坚持让儿童“在劳力上劳心”、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等观点,对我们开展好劳动教育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儿童教育学者的关注。少年儿童在游戏中能学习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可以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再者,游戏是由许多实际活动组成的,少年儿童通过体育游戏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基本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田园牧歌渐渐远去,儿童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劳动最光荣     
星火 《辅导员》2011,(13):1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劳动……"每当听到队员们唱着《小蜜蜂》这首欢快的童谣,看着他们在校园、在家庭、在社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忙碌身影,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加入他们之中,和队员们一起劳动,分享他们的快乐。对孩子们来说,劳动是什么?劳动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品德,是一种技能,更是一个过程。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薪火传承;爱劳动也是广大少年儿童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通过  相似文献   

9.
<正>意识上重视劳动,实践中不给锻炼机会我们曾经对儿童劳动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在家庭生活中,完全由家长承担家务劳动的大概占60%;幼儿参与家务劳动的占了32%。在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看法的调查中,认为劳动教育能够养成儿童劳动习惯的占45%;认为家务劳动是儿童能够完成的占51%;认为儿童去参与劳动实在是添乱的,大约占了3%。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已经得到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要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从劳动开始认识世界——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人才理解和盼望劳动的欢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解释劳动的意义的。劳动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手段,在劳动中才能有所创造,收获幸福。  相似文献   

11.
正一、加强少年儿童劳动意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90%以上都是独生子,在家里父母娇惯,隔辈的老人更是疼爱有加,甚至溺爱,孩子普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普遍的想法大多都是只要孩子学习好,只要考高分就行了,其他一些事务都是家长全权代理,从而导致"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人才"进入大学、社会。而这里竞争的不只是分数,而是个人的全面能力和意志品质。劳动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个人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大量的事实例子证明,从小热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大多  相似文献   

12.
在核心素养成为教育主流的当下,劳动教育重新回归到中小学教育中。结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主题,把儿歌教学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儿童技能习得兴趣,简化劳动技巧,指导儿童劳动实践操作,推动儿童劳动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现代儿童面临着“特权化”和“景观化”双重危机:一方面,以筛选为主的制度化教育让儿童远离了劳动生活,劳动的精神训练价值被忽视了;另一方面,商业社会对童年景观的过度消费催生了儿童过度劳动的新形式.成人应认识到,儿童劳动的合理形式是成长性劳动,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儿童劳动.儿童劳动教育不是人性改造和错误惩罚的手段,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研究重新成为学术热点。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基于各种理由已经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欧文、裴斯泰洛齐等还开展过相关的社会和教育实验。从资本主义发展、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视域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表述为一个理论命题,并赋予它以全新内涵:无产阶级不能忽视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取消当时那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普遍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参加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健康以及合乎规律的趋势;工人阶级应利用合法斗争促进普遍立法来保护少年儿童的劳动和受教育权利;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对所有儿童(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还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力的手段之一。从命题性质看,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带有理想性的策略性...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4):9-10
据调查显示,中国中学生的劳动时间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也过于形式化,而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中学生的创造力才会被激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会被唤醒。因此,本文跳出班本课程的构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设计劳动调查、劳动体验、劳动创新、劳动赏识,以及劳动幸福等劳动教育活动,搭建渐进式的"劳动教育"生活化体系,帮助中学生在认识劳动、经历劳动、思考劳动、评价劳动、内化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塑造正确的劳动观,从而点燃他们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少先队活动是发挥少先队教育基地作用的主要形式,本文针对当前的少先队活动进行分析,提出组织少先队活动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包头市的少先队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实际情况:即通过节日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国家意识;通过竞赛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通过实践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通过社团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的认识不应该拘泥于物质生产领域,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化的需要,能直接或问接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实物或非实物)并用于交换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许悦 《江西教育》2024,(19):7-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增强儿童的劳动意识,提升儿童的劳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应主动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增强儿童的参与感,让儿童科学地使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劳动教育更精彩。  相似文献   

19.
受传统考试文化、现代消费享乐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劳动及其教育观念萎缩的趋势不减,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和控制了人的身体,加剧了这种趋势与危机。这些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是身心二元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且认为心的发展与身体无关。其实割裂的机械劳动训练与精神德育灌输,既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又逆时代发展。未来,以纯粹体力劳动为生的职业将不复存在,但劳动并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不仅是人类大脑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活动,而且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方式,还将是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该回归身心融合的本源,发展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综合性的劳动学习,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创生性和融合性劳动课程,让学生的身体、心智与情感等"整全的人"参与到劳动学习与创造中,进而实现劳动意识与习惯以及相关知能意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的认识不应该拘泥于物质生产领域,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化的需要,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实物或非实物)并用于交换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