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制度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我们在这里把交易费用界定为获得有关他人的信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系,确保人与人的有效沟通和互动的费用。根据对交易费用的这种理解,教育中的交易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中的人员组织成本。即组织管理学生、教师、教辅人员、校长、教育行政人员、校外教育力量等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如激励、使用、培训等方面的费用。(2)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教育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以造成资源的合理流动的教育费用。(3)教育信息成本,即获取与教育…  相似文献   
2.
3.
一、选择教育的含义与特征这里所说的“选择教育”,是指对学校教育的内部选择(择教),与对学校教育的外部选择(择校)相对应,关注的是校内教育需求与教育活动的匹配性,通常是以对指导教师、学习班级、学科层级、课程项目、教学组织、社团活动和发展空间的选择为特征的,有的还借助积点学分制管理。像华中师大附中在1996年秋季开始实行的“素质学分制”,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1999学年度开始尝试的“走班制教学”,以及广州市为推进“新课程”而从200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普遍推行的学分制改革,就都属于此类。按照国内这些选择教育实践的先行者自身所…  相似文献   
4.
在威利斯的《学做工》中,"家伙们"被认为是真正的文化生产者.借助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他们不断生产一种校园版的工人阶级文化——反学校文化.而那些与学校紧密配合的"循规生"则被视为"应声虫",只能成为"家伙们"的陪衬."家伙们"的文化生产最终又导致了社会地位的再生产,这凸显了现有文化生产理论的内在矛盾.不过威利斯认为这不是矛盾,而是一种辩证法.但如果文化生产本身导致再生产,这种文化说到底没有什么生产性,这样一种理解也必然没有真正确认文化本身的独立性.威利斯虽然为我们理解"循规生"的文化世界提供了几笔"不经意"的"速写",但在其主要的理论视域中,他们的文化生产一直被否认.而在我们看来,循规也可能是一个文化生产过程,循规生可能有真正的文化洞察.尤其那种导致了学业成功的循规,必定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生产.当然,底层循规生的文化生产必定有其特殊路径,只有回到田野,才能深描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常意义上的绿色教育即指环境教育,意在通过教育促进环境保护.但它经常需要借助环境来进行,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或专门的课程来进行.然而即便这种作为工具的环境也只是“环境教育的体系”或“环境教育的微观环境”,与作为保护的对象的外部大环境并不一致.“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环境问题与广泛的社会发展问题对接,但现实的教育依然只是一种与真实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脱离的实践.我们在脱离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的替代办法,就是人为地建构一个学校教育的理性环境,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依然缺位;事实上要改变我们的环境,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要保护好环境,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自己.因此,有必要重提一个国际性的、教育学意义上的、更为宽泛的环境概念,善待环境中的各种制度的、关系的、文化的、亚群体的和个人的资源,将教育真正建立在环境影响的基础之上,并致力于一个能平抑我们理性冲动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主体性问题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哲学从古代讨论万物本原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变到讨论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认识论问题。“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的箴言成了实际的社会行动。对自我,尤其是其理性能力的认识增强了人的自信,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自信,而不断深入推进的民主化进程则从社会关系方面提高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与此相伴随,主体性教育也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了。然而,从一开始,这种思想内部就充满了由两种不同的主体性概念所引发的对立。从学生的主动性到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自尊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这种自尊自信,既包括主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也包括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那么,究竟哪些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我们需要借鉴吸收;哪些传统文化是现在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并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样,向世界其他民族与国家输出,为世界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机构,如何面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为充分讨论这个问题,本刊特组织了几篇文章,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先验的善意帮助个人在这个世界立足,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人世中平凡事件的意义。正是这种先验善意帮助我们在自我和不断后退的物自体之间建构了家、家乡和祖国。这种原初的家国认同本身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意义的直观。初级社会化过程就在有着这样一种精神氛围的初级群体中展开,其核心并不是让儿童接受世俗的知识观念与社会规范,而是建构人们的自我观念、家国观念乃至其他基础性的道德观念,并引导儿童借助先验的善意参与亲密关系共同体的再造。随着原初的主体间际的世界不断分化为一种差序结构乃至等级制的社会,或者不断分化为一种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多元化的松散体系,现实的家国认同问题日益突出。但王朝社会的家国认同经常只能在一个存在实质性善意的非常有限的圈子内进行,真正的国民只限于统治者自身及其家臣。现代教育有能力在国民之间建构某种公共的国家想象,人们凭此可以相互慰藉和取暖。但只有凭借形式理性或宪政秩序,人们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真正国民。涂尔干理论的不足,就在它不相信个人借助先验的社会性与世俗经验觉知世界的能力和社会本身的符号性质,总是片面强调道德实在、道德科学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以"教育与生活"为主题,2011年9月25—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约350人参加会议。在个体生命成长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性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协调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扩展生活世界陶冶的可能性,重建个体自由,"返回生活世界"。还有学者从分析哲学的角度,对人们热议的  相似文献   
10.
受现有的两种“制度化”概念的影响,当前“教育制度化”概念的两种不同倾向都存在一定问题,以致于对正在进行的教育制度创新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提出一个能有效推进教育制度创新的新“教育制度化”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