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与艺术     
刘雅静 《科教文汇》2007,(3S):157-157
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在关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贝尔《艺术》中所谈的社会与艺术的问题,更加深入理解了“有意味的形式”并对贝尔的一些观点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与艺术     
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在美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贝尔《艺术》中所谈的社会与艺术的问题,更加深入理解了"有意味的形式"并对贝尔的一些观点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3.
尽管弗雷格反对把名称的涵义和句子的思想与表象混为一谈,但是在表象、客观事物与思想三者之中,弗雷格认为最可靠的还是表象。这表明他仍然遵循了笛卡尔式的“在场形而上学”原则。罗素把某个名称所代表的对象能否被我们感知作为判定这个名称是专名还是摹状词的标准,甚至把它看做是决定一个名称的意义的标准,充分表明他以摹状词理论为核心的意义学说的经验主义本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实际上是把“我的思想的界限”看做世界的界限,这表明他的哲学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我论”。逻辑经验主义把“可证实性”作为命题意义的标准,归根到底还是把感觉经验作为意义的标准,这充分表明逻辑经验主义及其“可证实性”意义标准的表象主义、唯我论和“在场形而上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范畴与实体——试论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被视为范畴理论的真正开创者。而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创立范畴学说?创立这一学说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国内外学者长期研究而又未能取得一致认识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通过范畴学说,一方面否定了“是”概念,另一方面树立了自己的“实体”概念,并由此创立了有别于前哲的“实体”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对绘画艺术“风骨”的索原与解读。“风骨”最初用于品藻人物,但其作为美学范畴的充分展示却离不开绘画领域。无论是顾恺之的首次引进、陆探微的创作实践还是谢赫的总结都对“风骨”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绘画中可视的"形"与可感的"意"自然成为绘画艺术关注的焦点.因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角度之不同,导致中西绘画在"形"与"意"的关系把握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是先"理性"后"自然",而西方人是由"自然"而"理性",因此,在中国产生了以传统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形式,追求"形意相生"的"意象美";而西方则形成了以传统油画为代表的绘画体系,追求"形意相融"的"真切美".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角度,将传统水墨画与传统油画之绘画观念、绘画形式及工具材料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绘画艺术更好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伟 《科技风》2011,(17):214
《红字》是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整篇作品包含了很多意味深远的象征。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红字"A"本身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而且其象征意义不断地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解析红字"A"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来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经济跃升的关键阶段,面临能源安全与“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双重挑战。虽然能源安全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但部分减排路径会对能源供应、电网负荷等与能源安全直接相关的要素产生约束,两者难以同时达到目标最优化。因此,如何理顺、优化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协同推进两者发展,成为我国必须应对的挑战。电动汽车兼具节能、储能、减排等多方面效益,是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文章以弱化政策间矛盾为出发点,提出建立以政策网络为保障、储能技术为立足点的双边整合协调系统,发挥电动汽车产业在构建兼容性政策网络中的保障作用,强化电动汽车在当前阶段的储能作用,联合政策—技术建立双边整合协调系统。  相似文献   

9.
张卫凤 《科教文汇》2011,(34):147-147,149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之一,马尔库塞认为美学能够抵制现代性的弊端。本文将以他的美学思想为根基,梳理出他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的界定,即社会的异在者。面对拥有强大同化力量的社会,这一研究对于我们该如何发展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意象,以全宋词为考察对象,从宋词窗意象的风格特色揭示宋人通过窗意象而展现的各种情愁,并对宋词“窗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及“窗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而产生的美学风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同化到抽离——论中国佛教美术美学特征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好 《今日科苑》2007,(24):204
佛教艺术自魏晋传入中国后经历着极大的变化。从时间、功能、审美三个角度关照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经历着一个由美学理想的同化到美学意味的抽离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化学发展史上,人们会看到一个光辉的名字——约翰·道尔顿。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在化学和物理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所创立的原子学说,对于化学这门科学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道尔顿是近代化学之父,并明确指出:“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原子学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科协论坛》2005,20(4):20-20
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等重要论一百周年。100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明与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此,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将2005年确定为“世界物理年”,并得到联合国的高度重视,通过了决议。其宗旨就是通过展示物理学在社会、经济、技术、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公众对物理学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王丽 《科教文汇》2007,(8S):174-174
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批判,他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单纯作为现实存在的反映物,更反对用阶级来评价艺术作品的优劣。他认为艺术既是对现实存在的体现,又能对现实进行超越和批判,艺术的真理存在于“审美形式”中,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同时性的相对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一块基石,它是通过思维实验得出的,但他却抵制别人把他的相对论说成是纯粹思辨的产物,他说:“我急于要请大家注意到这样的事实:这理论并不是起源于思辨;它的创建完全由于想要使物理理论尽可能适应于观察到的事实。”爱因斯坦为论证“同时性的相对性”而设计的思维实验,从下文可见其详。  相似文献   

16.
张居风 《今日科苑》2007,(24):121-122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利润的刺激下,大批商人和艺术工作者投入到了电影这门新兴艺术的经营和探索中,中国电影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影产业逐渐兴蛊起来。由于作为商品和艺术的两种属性,电影发展之初,经营与艺术创作两种理念之间不断摩擦、碰撞,使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具有明显的探索意味和时代特点。与此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也看到了电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电影产业的管理。本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史入手,探讨早期商业电影的特点和政府管理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者贵昌 《未来与发展》2006,27(11):60-62
如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长期重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在2004年中共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周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他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之后又一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高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易学大兴图式之学,从理气关系的定位中展示“气”的基础作用和功效,并以“气化”为核心熔铸成易学自然观的基本框架。近代易学家丁超五先生立基于宋代易学的基石之上,试图对易之本然给以穷究。他认为宋代易学关于阴阳成易之内在基因为感观之效力,是一种“气”质产生的力的作用和流行,是一种哲学的思辨和数理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夏 《科教文汇》2010,(5):138-138,141
"气"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可分为:天地自然之气、人体生理之气、人的心理、精神之气。"气"首次被引入艺术领域是从魏文帝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开始的,后经人伦鉴识这一中间环节转入艺术鉴赏和创作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气"所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充盈的描写对象的"神气"和所表现出的对象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构成作品内在的活力与外在的动势。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亦是如此。本文结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个性,重点对声乐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生理之"气"进行理论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对人类带来巨大冲击,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其引发的深远蜕变,迄今方兴未艾。该文旨在探讨,于此巨变过程中,若干人文领域所受影响,以及由是而出现的转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追寻数学自牛顿以迄哥德尔的追求严格基础之运动,特别是其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二部分讨论艺术在文艺复兴时代与科学的密切关系,此关系之逐步破灭,以迄二十世纪抽象艺术的出现,及其失去与社会之内在联系;第三部分讨论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史学”和“心灵史学”之间的张力,以及“后现代史学”之意义;第四部分讨论自波普及库恩以来“异端思潮”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其与“后现代主义”之关系。整体而言,现代科学在出现早期与人文世界关系密切,相互激发、感染,令多个领域并生异彩;但发展至二十世纪,则转而有压缩人文空间,或者令其边缘化之趋向。这令人感到,科学背后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可能在来临中的二十一世纪发生基本蜕变,即转向经验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