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幽默     
《教师博览》2011,(8):33-33
开口音与闭口音1936年,钱玄同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一同学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赶宴陪酒时,坐在宾客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讲课老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可出语风趣,惹人发笑。在讲到文艺作品要写出人物的典型性格时,他讲道:“要把人物性格描绘得一看就知道像谁,至少也得像他二哥。”同学们笑了。他仍冷着脸继续讲:“写典型嘛!就要多加材料,假若你要写一个爱穿马褂的人,不妨写他穿着两件马褂,三件马褂,四件马褂。”大家又笑了。可他还是板着脸,等大家笑完再接着往下讲。钱玄同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和“闭口音”时,一学生请先生举例说明,钱先生这样讲道——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有一口洁白而整齐的牙齿。后因一次事故,…  相似文献   

3.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4.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中,他以一个纯粹思想家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时甚至是争论的一方和主要代表人物。争论中显示了他的理性主义态度和自由主义立场。但“五四”风暴过后,随着《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以争论为载体,新文化阵营也随之分裂。钱玄同与原属新文化阵营的共产党人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并因而成为他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加人中国共产党从而走上革命家的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和指责。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成了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所说的“《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中“高升”的一个。还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思想“僵化”了,“落伍”了,甚至“倒退”了,说他躲进了宁静的书斋,从而与革命者分道扬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五四”后,钱玄同思想并未僵化和倒退,而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同新文化阵营产生争论和分歧的原因在于思想家和政治家不同的认识逻辑。  相似文献   

5.
钱玄同先生当年执教于北大,担任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对音韵“合口呼”、“齐齿呼”的区别颇为费力。钱老没有直接“输灌”,却独具匠心,举了个例子:一位唱戏女艺人,一次整齐的牙齿被磕碰两颗,说话“漏风”。为了保持形象,人家问她做什么的,答曰:“唱大鼓”。从哪里来 ?“绍兴府”。多大年纪 ?“十五”。末字均用“合口呼”口音回答;后来上了假牙,就用“齐齿呼”回答了,“唱大戏”、“城西”、“十七”。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如此一比方,知识迁移,既简单,亦有效。  而现在有些教师,一旦教书育人未达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着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儿子钱三强再到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忧国爱民、自强好学的好家风。携子参加五四运动游行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从1915年起,他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来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弘扬新文学,他曾用假名“王敬轩”致函《新青年》故意反对白话文学,再由编者刘半农具名复信,进行批驳,由此引发了一场新旧文学的论战。钱玄同也因此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钱玄同在社会上对旧文化…  相似文献   

7.
1 钱玄同,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钱玄同是以一个骂尽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极端分子”的面目出现的。殊不知,以“文化斗士”活跃于“五四”文化舞台的钱玄同先生,在文学、文字、音韵、经学诸方面不仅颇多建树,而且具有破土之功,言前人所未言,创榛劈莽,前驱先路.殊不知,貌似极端的钱玄同先生,内心世界却通达平正得很,“烧尽中国书”、“废除汉文”等等过激言论,是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他“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原因是“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  相似文献   

8.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斗士,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轨迹。他主张“欧化”、“世界化”,主张民主、科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他始终坚持“五四”精神和反帝斗争大方向。其中西文化观的不足之处是空疏和偏激。  相似文献   

9.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10.
钱玄同在北大任课,向来不看卷子。相比考试成绩.他更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只好给他一个刻着“及格”的木戳,收到考卷,盖上木戳,照封面姓名记入学分册了事。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初发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旧文学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这个革命中,钱玄同响应最早,行动最速,他与刘半农并肩作战,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革命的先驱与闯将。复古派首领林纾把他与陈独秀、胡适并列,进行口诛笔伐。尽管“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退隐”了,逐渐落伍了,但他  相似文献   

12.
钱玄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与陈独秀、胡适齐名。学术界对于钱玄同的研究,已逐步走向科学、客观和公允,但有一些问题仍需强调说明,这就是:钱玄同语言偏激,但目的是疗救社会;他以唤醒社会、救救青年和孩子为其教育理念;有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删繁就简、嘉惠士林的社会关怀;另外,作为以思想家为主的钱玄同与政治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逻辑。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识和研究钱玄同,才能给钱玄同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后人了解这位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3.
钱玄同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他是古文大家章太炎的高足,“本其师传,复运以科学方法,参以新获材料,卓然成当代大师”。他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制作和简体字的选用、推行等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奠基工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反封建的需要,钱玄同因其主张偏激而遭后人微词,又因为他在“五四”以后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主张学术民主、思想自由而为一些当代研究者所不满,从而造成对他文字改革的功绩重视不够,研究冷漠。本文试就钱玄同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作以粗浅论述,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韩磊 《八小时以外》2011,(12):101-103,100
在37岁之前,周迅拿到了华语电影圈所有的影后奖。 作为当年的“四小花旦”之一, 周迅演艺生涯的辉煌超越了其他三位女艺人,  相似文献   

15.
艺人向来是时尚潮流的弄潮儿,从衣着到整个形象都包装得一丝不苟,在缤纷的时装大舞台上乐此不疲地演绎着世界最新流行服饰。前不久,香港几位颇有造诣的时装设计师评选出了心目中3位“最佳衣着男艺人”和4位“最佳衣着女艺人”。艺坛“大姐级”人物张曼玉凭着一个  相似文献   

16.
《阳光搜索》2005,(10):31-31
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创作才女,几年前凭借一首原创歌曲《你要我的爱》杀入华语乐坛,曾击败孙燕姿、梁静茹等强劲对手,获得了“最佳女艺人奖”。  相似文献   

17.
钱玄同一生先后受到古文家章太炎和今文家崔适两人相反的思想影响,但对两派都不满意。他以时代的眼光跳出家派,对经学进行批评,认为经学与孔子无关,“经”在实质上是史料,并身体力行对这些史料进行考订和整理,还“经”以本来面目。在近代孔子偶像地位的动摇、经学市场的消失、经书变为古史资料的过程中,钱玄同的经学思想和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钱玄同当年执教于北大,担任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对音韵"合口呼"、"齐齿呼"的区别颇为费力。钱老没有直接"灌输",却独具匠心,举了个例子:一位女艺人,一次整齐的牙齿被磕碰两颗,说话"漏风"。为了保持形象,人家问她做什么的,答曰:"唱大鼓"。从哪里来 ?"绍兴府"。多大年纪 ?"十五"。末字均用"合口呼"口音回答;后来装了假牙,就用"齐齿呼"回答了,"唱大戏","城西","十七"。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如此一比方,知识迁移,既简单,亦有效。 而现在有些中小学教师,一旦教书育人未达预期目的,不是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桐城文,寡妇之文也。”桐城派作为一门散文流派,曾在清代风靡文坛,占尽风骚。但因其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受到猛烈抨击,被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斥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而最早著文痛骂桐城派的,却是清光绪间举人、桐城人陈澹然。他博学卓识,对墨守成规的桐城派深恶痛绝,坚持走自己的治学道路。他在文章中写道:“桐城文,寡  相似文献   

20.
感受恩师     
有人说,恩师不常有。人在学习、成长阶段侥幸碰到一位恩师,就是人生莫大的福份。近日读几篇记述老师的文章,间隙伏案冥想,不觉间便盈盈地感受到恩师的历历风范。1932年,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章太炎北上讲学,在北京的弟子功成名就。由于章太炎乡音极重,估计多数学生听不懂,已是名教授的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告奋勇做翻译,一个口译,一个用粉笔在黑板上笔录,一丝不苟,毕恭毕敬。坐在下面听讲演的学生,见自己的老师现身说法,说不出的佩服和敬重。钱玄同是当时国文系的主任,章太炎去他所在的学校讲演,钱扶上扶下,执弟子之礼甚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