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玮 《编辑之友》2011,(6):95-97
从现有的教科书和我们主观的教学思维来谈新闻经典,可以说是已经有太多的"经典":斯诺《西行漫记》是新闻经典,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新闻经典,史沫特莱《震撼世界的十天》是新闻经典,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是新闻经典……但是当我们试图站在"建学"的高  相似文献   

2.
《西行漫记》是世界新闻史的典范。它不仅是严谨的新闻作品,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中共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从作者斯诺的新闻素养、该书的写作特点和新闻学意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西行漫记》的写作特色和斯诺身上与众不同的品质,以期为当代通讯报道和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盛洁 《新闻世界》2013,(7):283-284
【摘要】《西行漫记》作为西方记者第一部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描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性专著,它的问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西方新闻界乃至整个新闻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它的新闻视角与新闻聚焦角度,理清本书叙述框架,找到书本切入点,找准其报道的侧重点,分析《西行漫记》的成功之处,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莫文 《视听界》2006,(2):15-17
我国的《著作权法》通常将新闻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其依据是《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款,该条文明确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值得探讨的是,时事新闻的概念是否就能涵盖所有新闻作品?将新闻作品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外带来了哪些矛盾和弊端?法律究竟应该如何为新闻界、媒体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持?本文试图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求为新闻作品的知识价值寻求更为规范的法律平台。一、现状新闻专业的传统教科书一般认为: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传播。上述新闻概念强…  相似文献   

5.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6.
斯诺是最早对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政策的记者,而其著作《西行漫记》也为后来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西行漫记》在风光长卷中展开了新闻叙事,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其中的人物塑造杜绝了脸谱化倾向,真实、立体;在叙事上跌宕生姿,多处采用插叙和补叙,将可读性和深刻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西行漫记》进行文本分析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写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远未过时。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的时代似乎从未过去,甚至还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其中,男性反串作为短视频中的一种独特存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也与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相契合。结合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的经典理论,认为这一形象建构的动因与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有关。另外,通过对身体、话语、场景三个层次的分析,归纳了短视频中的男性反串形象是如何在大众心中建构的。最后,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短视频中男性反串现象的建构进行了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8.
关悦 《今传媒》2005,(4):10-11
在中国的新闻文本中,说到影响之远、流传之广,恐怕没有几本能和《西行漫记》相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这两个名词,已经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永远载入史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称赞的那样,“《西行漫记》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在现有对《西行漫记》的分析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考察《西行漫记》对历史的影响时,采用历史学的视角,突出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对世界认识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考察其成功原因时,却立足于新闻学,强调它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的笔下记述的当然是新闻,也都是事实。然而,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历史。许多新闻事实,时过境迁,失去了新闻的价值,而保存了历史的价值,从而获得了永生。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等新闻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闪耀出它们那历史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新闻学院的不少前辈都说过:"没读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不像是搞新闻的人."无论从文学、历史,还是从新闻角度来看,<西行漫记>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我从图书馆借来了由董乐山先生翻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行漫记>.虽然书本破旧了些,里面也有不少前人留下的标注,不过文字清晰,译文易懂,很好看.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09,(12):9-9
本刊讯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浙江省选送的参评作品中,温州晚报专栏《雪君工作室》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杭州日报副刊作品《1980年,四个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另有9件作品获二等奖,5件作品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2.
湖北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开办的《时事大家谈》评论栏目,以打造思想媒体为理念,以建构高端论坛为定位,经过四年的努力,成为湖北省广播电视十佳栏目。在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时事大家谈》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它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深入研究归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发表的高端意见信息与时代合鸣与共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这是斯诺访问我陕甘宁边区后向外界介绍我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名作”(裘克安语),书中出现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仅该书附的“人物注释”中出现的人物就有77位,但《西行漫记》中黎民百姓的形象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整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媒体应为记者实践“三贴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好建议。媒体应为记者实践“三贴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总结记者成才之路得出的经验之谈。范长江、斯诺等中外优秀记者用他们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深入实际中,选准了一个时代的新闻资源富矿区,又不畏艰难深入到那里去,勇于克服采访中的重重困难,再能得到媒体等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发挥内因和外因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那样的经典新闻作品。上述建议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新闻作品与记者情感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去体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如何的定位?对此,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我对这个命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联系我采写的被多家报刊转载的作品《没有硝烟的沂蒙山保卫战》来分析,更有着深切的体会。首先,我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倾注记者的情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数被视为经典名篇的新闻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记者的各种情感。从  相似文献   

16.
2016年5月10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初评评委会召开.41件参评作品,谁能拿到进入中国新闻奖定评的“门票”? 当时的心情,可真是七上八下!我们的《广安观潮》栏目,是否会因为“出道时间太短”而被刷掉?是否会因为上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已经颁给了本报的《方圆谈》而被“平衡掉”?三天后,主创人员从中国记协网看到《广安观潮》入围定评的消息,都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稿类新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人物》杂志为例,以“创新性话语建构”为切入点,意在研究媒体融合时期它在文本话语、交互话语、话语体系重构等三个层面的一些创新与不足。通过逐层梳理,笔者得出:《人物》这一老牌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突围,是其创新性话语建构的结果,凭借深度、质量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意在实现高价值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后真相时代的“人本回归”。  相似文献   

18.
内容提要     
《新闻界》2000,(6)
我们处在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引导时代舆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适应时代的需要,新闻也必须时时创新,从新闻理论到新闻采写编排,到新闻体制都不能不创新。那么,如何创新 ?本刊将陆续推出专家们的见解,本期彭朝丞研究员《新闻创新的理性思考》一文是为开篇。   在新闻实践中如何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钱言《坚持“三个代表”,办好“焦点新闻”》总结了《珠海特区报》办“焦点新闻”的经验,对我们颇有启迪。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胜利实施,最关键的东西是西部人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2000·…  相似文献   

19.
陈岩 《中国记者》2012,(3):96-97
新闻源于生活,建构着国家和社会的图景。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以下简称《字典》)更是通过细致精到的选题视角、扎实详尽的采写过程以及立意高远的价值诉求,紧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话题,在共时和历时的双向维度中展示了新闻、教育、文化在社会建构与发展层面上的交叉与集合。无论是新闻源的真实可靠,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品本位"立场出发,以新闻经典著作《西行漫记》文本内容中所提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其重大与具细兼顾、深度与广度兼挖、好奇与质疑不息、随时随地随人与听闻观察验证并举、作者与读者同在等五个特点,以期对当代记者素质培养及新闻采写等具体实务操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