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晓莉 《学语文》2012,(5):18-19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除了体现出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那气势充沛、逻辑谨严、感情强烈的雄辩技巧。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  相似文献   

3.
张琼 《文学教育(上)》2009,(12):148-148
《孟子·梁惠王上》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释为“检,约束”。据此义注释本还有:  相似文献   

4.
张镜 《学语文》2013,(6):24-25
学习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后,学生切实感受到孟子雄辩艺术风格,文章论证严密深人,让人叹服。在这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孟子说服了梁惠王吗?”  相似文献   

5.
董彦君 《语文天地》2011,(17):58-59
《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就是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体现出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论辩艺术。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孟子的雄辩是如何炼成的。一、深厚的德治思想铸造论辩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寡人之于国也》编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第六单元,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在本文里,作者提出实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文章虽然是节选,但在尺幅之间也能体现作者基本、一贯的主张。孟子的文章一向以雄辩著称,善用譬喻、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亚圣“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其间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细绎文章内容,孟子与梁惠王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二者对“民”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09年第5期,梁小平撰文《王猛煤精组印鉴析》,文章称,在华山王猛台附近发现一件煤精组印,“极有可能为东晋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王猛之印.”并将印文释作:“臣猛、王猛、王猛白笺、王猛言事、王猛白事”等.然而,“梁文”所释的“王”字,在该印中出现过四次,篆法如出一辙,其篆文显然不是“王”字,而是“玉”之古文篆法.“玉”字作姓氏时,楷书作“玊”,读sù,在东汉时已有此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淮北之地十二诸侯"、"江旁十五邑"与陈郢至云梦之路等宋玉辞赋中的战国历史地理问题,通过对其在楚襄王、秦昭王时代的地理位置、归属变化的考证,为楚襄王迁都陈郢后南游云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也支持了我们对<高唐>、<神女>二赋写作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3.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词汇的最主要特点是具有种类繁多的俗语词。采用“追根溯源”“同类比较”“整体考察”等方法,从《梦粱录》中选取商业、嫁娶、生育三方面词语进行考释,论述《梦粱录》中俗语词的特点,揭示其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粱梦诗歌美学是研究邯郸黄粱梦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黄粱梦诗歌旷达美学特质的研究首先论述了旷达这一美学范畴内在的独特品质,进而从深层次解析了黄粱梦诗歌表现出的人生彻悟美、梦的形态、精神超越和现实态度,第一次提出了黄粱梦诗人群的概念,对黄粱梦诗人群中王安石、范成大、王世贞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探索,推测了作品的创作年代,分析了诗人们在面对人生中重大事件、失败、痛苦时的情感态度,指出了作品中的美学特质与作者人生经历、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梁堆、孟碑、晋墓、唐摩崖研究为例证,对昭通传统文化研究中几种不同观点作述评和思考;对乌蒙时期非主流文化研究,提出了几个应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我们从他的章中所创造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修辞学(比喻)方面的独特表现,可以看出他在语言学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8.
李梦阳为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他与“七子”中其他人一起掀起了明代坛中一场学革命。其复合理论主要体现在提倡真情、强调格调、重视比兴等方面。诗创作内容广泛,成就最高的是诗歌,能够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烈的批判精神,散也有可观。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既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又有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敌的壮举,朝中要吏黄爵滋就是一位著名的抵抗派人物。为了维护晚清政权,打击殖民者,黄爵滋在军事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他提议清廷整顿军队,择良将统帅部队,用新法阅兵,以加强战备;他主张重视海权,采取造船铸炮等措施提高海防能力;他认为大敌当前,民心可用,人人皆可披甲。史实证明,黄爵滋是一位值得纪念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