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文的《改选》是“百花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崔道怡发现。发表于时由李清泉主持编政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革新特大号的头条。这是一篇在编辑部里就刮起了旋风的短篇小说,被认为“内容尖新独特”,“最有分量”。“艺术上也相当出色”。小说发表后,在“反右”斗争中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认为是“恶毒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品被打成“毒草”,  相似文献   

2.
李国文的<改选>发表在1957年<人民文学>第7期,小说围绕着一个工厂的工会委员会的改选进程,引出了工会老委员老郝的个人故事.工会委员郝魁山,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受到群众拥戴,他在最后的改选中得票最多,但却当场受到刺激死去.小说发表当时,正值得"反右"斗争的高潮,所以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批判,李国文也因此而被划为"右派",接受"改造"长达22年.  相似文献   

3.
1957年是“百花文学”由盛开到凋谢的一年。尽管如此,在这短暂的“文学之春”依然产生了一批敢于干预生活的“新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家受苏联“解冻”思想的激发,力图使作品负起揭露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源于先前思想的压抑而突显出来的精神抗争和基于这种精神抗争的精神资源的匮乏,使得作品沦为一种棒喝下的灰色叙述。李国文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改选》就是其中一部。  相似文献   

4.
《废都》是贾平凹的标志性作品,是当代文学最具现代感的小说之一;《废都》又是一部被文学史严重忽视、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作品。无论是这部小说文本结构自身,还是围绕《废都》的阅读、接受,都形成了多重悖论。《废都》整体的现代主义风格和"颓废"美学的审美情趣,对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分别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七月、一九八○年二月.这两篇小说连同它的作者早为读者所交口称赞而蜚声文坛了.时至今天,再来对它们说几句有关的话,难免有点“马后炮”之嫌.然而,我仍然有话要说.我要说的是我们衡量这两篇小说价值的高低和社会作用的大小,不能只看作品本身,也不能单看作品中的一两个人物.我们要把它放在中国当代文学走过的光辉而曲折的三十年艰苦的历程上看;放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复兴和发展的背景上看.看它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多少光彩.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工业题材的领域中,蒋子龙的这两篇小说犹如奇峰突起,对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作出了可喜的突破,把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在文学如何表现工业题材方面,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创造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史缺少土改题材的杰作也许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比如美女加司谍的故事,这个曾经被封杀被批判的题材今天却在各大荧屏成了时髦的产品。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关土改题材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文学家丁玲有一篇作品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家周立波写过一部小说《暴风骤雨》,还有一部农民作家赵树理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这些都是写1948年之前土改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发表的小说之一。发表之初,受到了当时文坛的重视和赞扬,不久,旋即受到了批判,对它的批判构成了当代文学史的一次重要事件。从现代性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认为这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对启蒙现实主义文学消除的开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和教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谈了作者的看法。一、文章不同意“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观点,而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它的若干特征,使它区别于中国现代文学,从而确立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可以写史;而且写史的客观条件也已具备。二、文章认为,第四次文代会之前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为政治服务的路子,因此要充分考虑政治对文学,文艺运动、文艺思想斗争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影响。既不能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成运动史、斗争史,也不宜把它写成作家论、作品论;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应成为我们的追求。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文章赞成四段分法,认为1957年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存在很大差别,因而把文革前十七年作为两个阶段对待,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这节课我们讨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和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这两篇小说发表于“新时期文学”初期,而且当时都引起了“轰动效应”。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班主任》获得国家文学大奖,成为80年代的“经典作品”,《晚霞》则受到了指责,被归入“有争议作品”的行列。为什么同样引入瞩目的小说的命运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或者说,透过它们,能否揭示出一些被当代文学史所忽略的问题?这可能是今天讨论的目的之一。另外,作为“伤痕文学”的主将之一,王蒙的小说《布礼》除了已有的文学史评价之外,是否还可以通过“细读”发现另一些东西,即一些更为细致的属于文学“文本”的秘密。为此,我们发表该文,借以引起朋友们的研究兴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