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父亲汪曾祺的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朝 《文化交流》2005,(1):13-16
说句实话,我来写这么一个题目,实在不够资格。首先,我不懂书画,其次,我也不很懂我父亲。只能说说我眼中的父亲与他的画了。 父亲会画画,喜欢画,这我们早就知道。家里曾有一本莫扎特的歌剧曲谱,是五线谱,谁都不识,不知从哪儿来的。但开本比较大,好像是8开,印刷很精美,封面封底是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公寓楼内,我拜访了山水画家张复泉先生。年届六旬的张先生为人豁达开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一走进他那小小的画室,我便看到四壁墙上挂着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笔。画案上还放着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我坐下后,张先生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里面都是他画的山水画的照片。他喜欢画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在美国美中友协的老朋友姬恩告诉我一个故事:一次,她接待一个中国代表团。临回国时,代表团团长很想给他夫人带个象样的美国礼品。于是,姬恩带他去了相当高档的西尔思百货商店。挑来挑去,他终于选中了一双皮鞋和一个背包,设计新颖,制作也很精美,当然价钱也不便  相似文献   

4.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5.
著名画家李克昌是当今画坛杰出的艺术家。我最初拜读李克昌的油画、国画和内画,就被其涉足之广和造诣之高而震惊,被其驾驭反差跨度如此大的画种之超凡功力所折服,真可谓:“内(内画)外(油画和国画)兼功得心,三管齐下应手。”而今年9月,在久负盛名的北京艺术殿堂荣宝斋举办他的美术作品展上,我又欣赏到他的雕塑和书法,原来不仅是“三管齐下”,简直是“五子登科”,(其实他还有美学研究),更为其成就之大而倾倒。  相似文献   

6.
散记孔仲起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2,(10):34-38
弥勒缘 也许是一种缘分,2000年10月底,我在杭州张蒟林女士家里第一次与中国美院教授孔仲起先生通电话,就同他很讲得来.听言谈,我觉得他是一位淳厚长者、谦谦君子.半个月后,张女士同孔先生夫妇到衢州,我在火车站一见到孔先生那一副弥勒佛相,便证实了我的"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叫王力猛。听说他出生的时候晴天霹雳吓得他爸爸40几岁(蹲过大牢)的大男人居然大小便失禁。当时有个算命的瞎子对他奶奶说此人以后是皇帝的命。他在家的小名是三牛子,他哥哥大猪娃和姐姐二狗妹都比他大好多。那年越南战争爆发他哥哥就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过,听说他妈那时特伤心。牛子他姐上完初中就和一个号称黑道白道都搞得定的人结婚了,可没几年狗妹就因为偷汉子被打死了。所以三牛子是他家惟一的孩子了,他爸妈都对他特别好。我认识他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那是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在教师里看见一个很忧郁的孩子明显和其他兴高采烈的人格格不入。我很欣赏他的忧郁,他  相似文献   

9.
给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  相似文献   

10.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1.
我故乡的龙井茶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饮品之一,但这一次却是与龙井茶之外的茶相约相会去了——武夷山岩茶,潜在的新欢,我被他的健康明亮诱惑了。 提及武夷山岩茶,我是用男性的“他”来进行称谓的。因为武夷山这个地方碧水丹山,我以为是很男性的;还因为古代深居此山中讲学的大儒朱熹,我以为是很男性的:还因为扎根在武夷山岩的茶们,我以为是很男性的;他甚至是有  相似文献   

12.
石涛画学论     
石涛画学论陈炳在绘画美学理论上,石涛的众多题画诗和画上题跋,特别是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形成了带有强烈主体意识和鲜明个性心理色彩的独特而完整的画学理论体系。现试从中抽出几条论述如下:第一,“画从于心”,心师于自然,这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石涛绘画美学...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这次,他很沮丧地找到我,与我诉苦说,他简直无法理解自己的这位老板,因为他的性格实在古怪得很。待我细问才知道,原来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结果证明了朋友的直觉是正确的,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被重重地罚了一次款,因此就有些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14.
三岁看老     
“三岁看老”是句老话,意思是一个人的将来从三岁时就能 看出个大概。 过年回家,正上小学的表弟整天缠着我,就像个跟屁虫。不过我到是很乐意如此,因为家里只有他比我小,和他在下起让我油然有一种做长辈的满足感。 那天,我以一个长辈的口吻问他一个很经典并得到了一个很经典回答的问题。“表弟,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解放军,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望着表弟那一脸的认真,也就在那瞬间,我突然看到了小  相似文献   

15.
越丁 《文化交流》2002,(6):19-19
看到泉永的山水画作,是近年的事。过去记得他是画人物的,还赠过我几幅小品。他工作之余勤奋笔耕,经常能在报刊见到他的作品,我很为他欣喜。 泉永的画尽管还有些稚嫩,可我喜欢。他画的山和水,像他的为人,刚中有柔,柔中见刚,温润可雅,脉脉生情。特别是他的小幅山水,多是乡村野景,谋篇布局自然随意,薄雾轻云,烟树人家,钓叟归鸦,引人乡思无限。泉永笔下的山水,饱涵着他对平民百姓的理解和思念,泉永自己便是从山里溪边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收到一张10元汇款单. 我细看,这张汇款单来自湖南江华县码市乡大柳村,汇款人是李丁财.大柳村我当然熟悉,当年下放插队落户时我在那里住了两年多.李丁财这个人我当然也记得,当年我的确曾偷偷送给他10元钱.问题是那是个秘密,而且我离开大柳不久就听说李丁财病死了.如今事隔30年,谁来替他还清这笔"无头"账呢?我觉得很奇怪.  相似文献   

17.
大哥那个人     
伊朵 《文化博览》2006,(4):48-49
大哥其实是大姐夫,他是个孤儿,靠好心人的资助读完了大学,毕业时又靠我爸爸的关系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虽然做了我家的上门女婿,但妈妈一直不喜欢他,看不起他。大哥却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说起大姐给他织的毛衣,谈起爸爸让他陪着下棋,都是一副乐滋滋的样子。大哥在家里始终任劳任怨,对谁都是那种憨憨的微笑。我读高中时,大哥每天很早起来,生炉子,淘米,准备全家人的早餐。后来我上了大学,有一次在电话  相似文献   

18.
那年我上高三,7月里就要高考。同月崔健在首体开演唱会,日子就定在高考前的几天,3号和4号。我真想去看,这念头一上来,就怎么也打消不了。那阵子我学习学得都抑郁了,演唱会开始那天,在家哭得死去活来。我爹拗我不过,就带我到首体门口,说,你就在这儿听,等你疯够了咱就回去。我兜里的钱不够买张黄牛票的,这时候再怎么苦苦哀求他都没用了。事情到这一步,我也妥协了,抹着泪儿想,哼,等我上了大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大学四年我实实在在地等着,工作以后,有一搭无一搭地等着,可崔健没有再在北京办演唱会。期间看过一两场他的小型演出,觉得很不过瘾,因为崔健的面貌不应该是这种小打小闹的面貌,看他的演出必须得是一项大型集体活动。也没考虑过追到别的城市去看,觉得那样味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个学生叫威廉,是个黑人学生,很有礼貌,也很聪明,一年前选过我的逻辑课,可上了几节就不来了。后来他说他爸爸死了,所以缺了很多课。我谅解了他。威廉依然缺课,一直缺到期末考试。他请我不要给他不及格,给他一个"课目未结业"。他说他的部队要到前线去打仗了,因为他是现役军人。我一听立刻同意。这天,我突然接到军人驻校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军人问我:"为什么威廉一年前的课到现在都没有结业?"我说:"威廉到前线去啦。"那边立刻提高了嗓门:"他到什么前线?他撒谎。他知道在他读书期间,部队不送他去前线!"我一听很生气,立刻给了他一个不及格,送到成绩部去了。没想到,部队三番五次打电  相似文献   

20.
陈河给人的印象总是很男人,很矫健,这与他1.84米的高个有关,也与他曾是浙江省军区的篮球后卫有关。他的原名叫小卫,河是他给文学的命名。以前我在《温州日报》编副刊,在来稿中发现他的散文,稿子好,我便发了。以后常在一起聚会,更多的是谈文学,自然而然就成为写作圈的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先来了法国,随之他去了阿尔巴尼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