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资源科学》2016,38(6):1013-1027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②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④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2.
韩立宁  吴晋峰  王奕祺  任瑞萍 《软科学》2012,26(11):130-134,140
以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苏州、杭州、成都等地所做的入境外国游客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卡方检验法对不同性别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入境外国游客到访的目的地范围基本一致,男性和女性入境旅游流集中分布在北京等少数核心旅游城市,女性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与女性相比,男性入境旅游流在我国的转移和扩散更需借助北京、桂林、西安、上海等少数核心旅游城市来完成;男女入境外国游客在旅游动机、出入境口岸、游伴、旅游线路规划者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具有显著差异;男女入境外国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方式和旅游障碍因素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没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宏盈  马耀峰 《资源科学》2008,30(8):1162-1168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二手客源”、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二手客源”、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流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的依赖性较高;亚洲入境旅游流在中国的转移方向和转移规模均具有不平衡性,全国性的转移与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存在;③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结构松散.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网络位置指标值,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3种类型;④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关系互惠性较低,旅游流双向流通能力弱.本研究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单独对亚洲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流进行定量研究,是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引入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规模、旅游服务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关联修正模型对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关联强度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将珠江-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空间关联强度按大小划分为5个等级:微弱关联、弱关联、中关联、强关联和极度关联,整体关联强度较低,但在逐年增强;(2)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广州为区域中心,南宁和柳州成为区域副中心,形成了“三角形”的空间网络结构,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在不断上升,但上升空间较大;(3)珠江-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大致可以分为:由广州、佛山和南宁组成的板块一;由肇庆、云浮和梧州组成的板块二;柳州和贵港组成的板块三;百色、来宾和崇左组成的板块四。  相似文献   

7.
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张丽君 《资源科学》2014,36(8):1635-1644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变化对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及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利用游客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等方法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及变动,采用亲景度理论分析了入境游客对各类城市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并阐明了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对各市场竞争态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要入境游客类型对各类城市和区域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变化差异较大,近程客源市场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程度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远程客源市场则不明显;日韩为代表等传统客源市场与东南亚、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游客对城市类型的选择性及变动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呈现高度的地理和市场集中性,但集中程度逐步下降;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竞争态状况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变化及所引发的竞争态势变动提出相应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有效的进行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指出在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吸引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中应更多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的保障机制,而在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模式构建中也应强调政府的主导、支持及先行作用。最后政府主导;政府、行业联动;政府启动、企业运作三大营销模式的提出则为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
长期有效的进行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指出在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吸引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中应更多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的保障机制,而在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模式构建中也应强调政府的主导、支持及先行作用.最后政府主导;政府、行业联动;政府启动、企业运作三大营销模式的提出则为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西部热点旅游城市事件旅游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彬彬 《预测》2004,23(3):16-19
对2002年里中国东西部主要热点旅游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成都、桂林、昆明)事件旅游活动统计分析发现,其形式、类型、内容、强度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显然,事件旅游的类型、规模及发生频度与其依托的城市环境有关。城市规模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旅游竞争力因子等,都会对事件旅游的发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反之,事件旅游的快速发展又必将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两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地理本性是指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在地理空间上的本质特征。从Krugman的两大地理本性到中国学者提出的三大地理本性,区位要素更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区域特性。本文将流动空间的活跃要素融入地理本性分析框架中,构建全新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和2016年3个年份的14个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分类提升建议。结果表明:①14个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均呈现增强趋势,但适应性指数增速趋缓。舟山、厦门、青岛适应性指数大幅增长,大连、三亚、秦皇岛、广州、上海、连云港增长较为明显,北海、天津、宁波、深圳、烟台增长缓慢。②各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指数具有明显差异性。三大地理本性要素中,对多数滨海城市而言,第一本性对旅游系统适应性影响最大,第二本性影响程度降低,第三本性影响程度扩大,充分反映旅游资源禀赋是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的根本支撑,创新要素等软实力正在成为适应能力增长的新动能。③基于旅游系统适应性结构可将滨海城市分为3类。第一本性适应能力存在短板时,需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围绕资源特性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丰富旅游线路;第二本性存在短板时则需完善旅游系统配套、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第三本性存在短板时则需更重视数字化、信息化等创新要素对旅游系统的助推,大力开发旅游新兴业态,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未来应统筹推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补齐适应性短板,为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典型区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考虑区域代表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区域旅游资源代表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界定出16个典型入境旅游省市,并由此组合出中国东西部典型旅游带和六大入境典型旅游区。通过建立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区位熵模型,对中国入境旅游企业在全国东西部典型旅游带、典型旅游区之间、典型旅游区内部以及典型旅游省市4个维度上的数量区位熵及收入区位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东部沿海旅游带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值明显高于西部内陆旅游带;入境旅游典型区之间也表现出东部典型旅游区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值均显著高于西部典型旅游区的态势;典型旅游区内部区位熵值表现出很强的单级现象;典型省市之间的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导向性,即经济发展越好的省市其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值相对越高。最后文章针对不同层面上入境旅游企业的区位熵差异,从旅游产品开发、企业政策法规、企业投融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采集入境游客信息;运用地图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外国团队旅游流以北京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流动地区集中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②外国团队旅游流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产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③外国团队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网络,核心区包括北京、西安、上海等13个节点;④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对外国团客出入境口岸选择、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流动均具有决定性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网络结构、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95年至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琦  杜忠潮  李玲 《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本研究运用市场竞争态模型、地理集中指数,MapInfo软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5年~2006年,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外国游客人数从730.32×104人迅速增加到2561.60×104人,年均增长率达12.08%;全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结果显示,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较稳定,而幼童市场数量增加较快;12年间中国入境外国游客的地理集中指数由30.29%减少到25.17%,表明入境旅游目的地逐渐趋于分散;②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析,数量上东部地区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总量明显大于中西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在稳定中快速成长,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呈现波动起伏态势;1995年~2006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均呈现逐年发散态势,地理集中指数呈现以2.09%、1.99%、1.01%的速率扩散;③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体现出“东渐西递”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游客主要选择北京、上海及周边城市,21世纪初出现“南下西递”趋势,目前呈现由沿海一带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刘松  楼嘉军 《软科学》2017,(2):87-91
基于耦合与协调双重视角,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采集2003~2013年中国36座城市数据,全面考察和评估中国城市休闲化质量,并进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休闲化耦合发展处于拮抗阶段,并快速向磨合阶段迈进;②目前中国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呈现出持续提升态势,同时城市间差距较大;③东部和西部城市休闲化耦合度相对较高,而协调度大致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以入境与出境为代表的国际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从入境旅游肇始,入境游客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28亿人次,增长近71倍。出境旅游从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到2014年的1.07亿人次,增长了10.8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目的地与第一大出境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在优化中国旅游产业要素的供给结构、推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19.
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境内西北段5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及综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该区域内各城市群间任意两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空间呈不均衡分布;(2)三系统综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以过渡型为主,既有升入协调发展类的基础,又面临跌落至失调衰退类等级的危险;(3)针对三系统综合协调呈现不同特征的城市,如综合协调度水平较高、三大系统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三子系统等级均较落后等,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加以调整发展;(4)该区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发展指数是制约城市综合协调度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提升三系统综合耦合度,预防其割裂、脱节。  相似文献   

20.
旅游城市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参与和调控的,以旅游客流异地移动性为重要特征的生态系统。旅游城市人群(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旅游城市生态系统因城市旅游系统的介入,使其在生态系统功能流(人口流、物流、物种流、能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方面表现出与一般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研究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揭示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可为系统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使旅游城市生态系统向更有序的高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