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军胜  马耀峰 《资源科学》2016,38(8):1476-1490
不同群体对区域旅游的供给感知评价可为目的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北京市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一手调查数据,建构两大群体旅游供给结构方程感知模型,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两大群体对北京旅游供给感知程度及其差异,以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所注重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通过对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样本数据的公因子萃取,提取出两大群体旅游供给感知公因子,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安全、交通服务、服务质量与设施、旅游活动、信息服务与营销、旅游景区等方面,并以此建构并验证两大群体结构方程感知模型;②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供给感知存在宏观差异,入境游客注重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水平与软件环境建设,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性消费,而社区居民更注重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市场营销等基础层次消费;③入境游客所提取出的一阶隐变量对旅游供给感知的路径系数较高,而社区居民所提取出的一阶隐变量对旅游供给感知的路径系数相对较低;④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旅游供给感知受个人及群体认知能力、感知水平等一系列微观因素影响,受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结构、发展水平等宏观条件的制约,同时在二大群体所扮演的自然人与理性人角色的共同影响下导致对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出现差异与错位。  相似文献   

2.
不同群体对区域旅游的供给感知评价可为目的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北京市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一手调查数据,建构两大群体旅游供给结构方程感知模型,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两大群体对北京旅游供给感知程度及其差异,以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所注重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通过对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样本数据的公因子萃取,提取出两大群体旅游供给感知公因子,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安全、交通服务、服务质量与设施、旅游活动、信息服务与营销、旅游景区等方面,并以此建构并验证两大群体结构方程感知模型;2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供给感知存在宏观差异,入境游客注重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水平与软件环境建设,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性消费,而社区居民更注重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市场营销等基础层次消费;3入境游客所提取出的一阶隐变量对旅游供给感知的路径系数较高,而社区居民所提取出的一阶隐变量对旅游供给感知的路径系数相对较低;4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旅游供给感知受个人及群体认知能力、感知水平等一系列微观因素影响,受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结构、发展水平等宏观条件的制约,同时在二大群体所扮演的自然人与理性人角色的共同影响下导致对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出现差异与错位。  相似文献   

3.
杜小玲 《科技广场》2012,(7):176-179
体验旅游消费模式盛行之下,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是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在分析江西主要旅游目的地网站应用效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ICTR-T概念框架(Youcheng Wang,2008)的分析提出旨在提升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效果的若干建议及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恒  牛叔文  陈辉 《资源科学》2010,32(5):917-923
中国城乡发展差异显著,消费水平不一,造成人口消费占用的资源环境空间差距较大。本文探究城乡不同消费群体的资源环境影响效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城乡科学协调发展。基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单位人概念,研究了1957年-2005年中国城乡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时序变化及相对状况。结果表明,当前1个单位人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950年代6~7个单位人的压力;1个城镇居民消费占用的资源环境空间约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消费占用的空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超过农村居民约20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增加了34.2倍,农村居民增加了8.33倍;1957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占36.09%、农村居民占63.91%,2005年城镇居民占68.05%、农村居民为31.95%;1997年之前农村人口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占较大份额,1997年以来城镇人口消费成为资源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琛  葛全胜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1,33(9):1806-1814
本文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模型,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致性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揭示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论表明,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态度更易倾向于正面感知,而对于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的负面环境影响的感知则强于其正面环境影响感知,具体表现为:①发展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收入,但也会加剧居民收入两极分化;②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及弘扬传统文化,但大量游客的涌入干扰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减少了本地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机会;③旅游发展改善了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但草原退化加剧与发展旅游业有关。基于此,本文从关注多方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证分析的拉萨市游客餐饮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餐饮消费是游客“食、宿、行、游、购、娱”之首,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游客餐饮消费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规律、需求特征,剖析游客餐饮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游客餐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升级.以拉萨为例,运用游客问卷调查法和餐饮场所实地调研法,基于EXCEL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游客餐饮消费行为规律和特点.从就餐方式、消费偏好、消费支出和游客餐饮浪费等方面探讨游客餐饮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对拉萨游客餐饮消费感知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拉萨市游客餐饮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但有利于旅游区域的经济发展,还能引发广泛的社会效益。湖南省红三角旅游区具备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研究红三角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资源科学》2016,38(6):1013-1027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②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④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9.
工作环境和工作倦怠都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开放式问题对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的148名馆员进行工作倦怠之工作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假设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结魁 《资源科学》2003,25(3):90-97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具有4个特征:类型多样,对评价模型的综合性要求高;数量丰富,存在对定量评价对象的合理取舍问题;目标宏大,服务的是宏观层次上的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内容复杂,评价工作量大。这些特征都限制了成果的获取,目前还很少有研究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针对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特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由4部分组成:①指导思想,重点发展了市场评价思想,认为市场评价观应包括3个方面的涵义,并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和市场评价模型;②方法体系,结合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具体情形,将多种定性、定量方法综合起来运用,使得旅游资源的分等定级更加客观科学,在选取评价对象时也避免了主观随意性;③内容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④评价方案,给出了一套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最后,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评价体系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型景观的游客体验能够为此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判定北川地震景观游客体验维度,同时揭示了游客体验整体均值的时空差异,并利用非参数检验揭示其社会属性和空间差异,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灾害型景观资源管理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可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解释,具体包括道德型、个人型、教育型以及学习型体验;②同情等道德体验是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的主基调,且并未因游客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产生组别间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说明游客受灾害型景观的影响更易产生情感体验,且不同组别和不同客源地的游客对教育型体验相关选项均给予较高的赋值;③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存在时空差异,情感和认知体验均随时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且灾害发生地(四川)游客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和认知认同,其中除个人型体验外,四川省内样本中各维度灾害型景观体验均值高于非四川游客,且个人型和教育型体验在受教育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而学习型体验分别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01-2209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新阶段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新阶段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发展要素、市场依托、空间布局、产业构成和管理运营六方面的趋势,系统分析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要素构成,探讨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选建涉及到的空间导向与科学基础、基地 “依托区”与“核心区”的关系处理、基地的准入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联动、基地的推广建设与国家全域旅游区推进协同、基地创建中利益主体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对指导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具体创建,推进国家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雪旺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5,37(8):1578-1587
世界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承担着对公众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本文以Lancaster的特性理论和消费技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旅游消费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以西湖和江郎山为案例地,试图证明游客的旅游消费技术与其体验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而将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人民满意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研究显示,旅游者的知识储备、旅游经历、涉入和认知程度以及解说系统是影响旅游消费技术的重要维度。其中,知识储备是文化遗产审美的基本条件,而旅游经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因“行万里路”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技术,并进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又有可能因“见多识广”而提高旅游者的“挑剔”度,导致满意度的降低;旅游者对遗产地的涉入程度(做功课)和认知程度是影响自身旅游体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解说系统也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技术,从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游客的体验满意度能有效提高其推荐意愿,有利于提升遗产地的口碑和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4.
刘力  陈浩  韦瑛 《资源科学》2015,37(8):1588-1597
聘请名人担任形象代言人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目的地营销策略,但旅游学界对名人代言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采用准实验设计研究方法,以大学生为样本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名人代言的主流范式“一致性假说”在旅游研究领域的适用性。研究发现:①名人/目的地一致性通过名人可信度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即旅游者感知到名人形象与目的地形象越一致,他们对该名人担任代言人的信任度就越高,进而就会对其代言的目的地形成好感并产生较强的旅游意向;②名人/自我一致性通过名人认同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即旅游者感知到名人形象与自我形象越相似,他们对该名人的认同度就越高,因而对其代言的目的地就会产生较好的态度和较强的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15.
韩国圣  李辉 《资源科学》2016,38(9):1643
中国旅游发展的社区响应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却很少关注旅游发展社区响应的理论分析模型,以至于难以确定已有研究的理论贡献。本文综述了国外文献中有关旅游发展社区响应的9种理论模型,并且比较了这些理论模型的理论内涵、使用情形以及相关的应用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社区响应的经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有助于推进中国旅游学者把他们的研究定位于不同的理论模型脉络下增进该领域的理论贡献。未来研究应关注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利益群体对旅游发展响应的差异及内在原因;关注主-客、客-客、主-主互动对旅游发展响应的差异;吸收情感、权力、政治互信等变量对旅游发展社区响应的影响;关注不同社区群体社会表征对旅游发展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郑嬗婷  陆林  陈浩 《资源科学》2015,37(12):2371-2380
研究区域旅游流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特性及区域内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可为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与优化提供支撑。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30城市重点旅行社推荐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及三日以上)旅游线路共4 500条,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单个城市旅游节点、节点城市间连线、整体空间网络三个方面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结果显示:①长三角区内节点城市在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地位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较为突出,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存在明显的等级性,随着出游时间的增加,等级性更为明显,如杭州和苏州既是区域内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在旅游线路组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②局部旅游流活跃程度较高,如镇江-扬州、舟山-绍兴;③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会由于旅游交通条件、大型旅游项目等各种要素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罗慧敏  喻忠磊  张华 《资源科学》2016,38(2):353-363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地,对其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可以为该类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综合考虑文化创意型旅游地自身特性和旅游行为特征,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确定其中的权重,并对田子坊、M50和红坊3个上海典型的文化创意型旅游地进行满意度测评,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主题特色、创意、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交流环境等反映旅游地文化创意资源的变量,其次,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子;游客对3个旅游地均较为满意,其中以田子坊游客满意度指数(3.649)最高,M50(3.609)紧随其后,红坊(3.447)最低;由满意度-重要程度综合分析法(IPA)指数可知,田子坊发展态势良好,M50应完善旅游地购物环境和文化交流环境,红坊则应加强购物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向阳  杨颂  汪波 《资源科学》2015,37(12):2394-2403
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提升目的地形象对于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和规划旅游景区有重要意义。运用社会心理学关于文化认同理论,构建了基于文化认同、游客涉入度和目的地形象三因素假设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将此三因素作为重游倾向的前因,进一步采用实地访谈、调查问卷方法,以塑造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例,发现游客涉入度与文化认同有正相关关系,两者均对目的地形象产生积极作用,目的地形象正向引导游客重游倾向。同时,证明了游客涉入度、文化认同和重游倾向间无直接关系,目的地形象在游客涉入度、文化认同和重游倾向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表明,文化认同要素在游客构建目的地形象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蒋依依  汲忠娟  谢婷 《资源科学》2019,41(5):943-954
为揭示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及影响机理,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旅游获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和旅游支持度5个要素组成的概念模型,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就台湾地区居民对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支持度进行了调研,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4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居民的获益感知和成本感知对大陆赴台旅游的支持度会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社区关注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同时还会通过获益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社区依恋会通过获益感知间接负向影响支持度;社区依恋和社区关注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对支持度产生影响。台湾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对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支持度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旅游地相关政策制定需重视维护居民与社区关系,并积极提高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通过保障和协调居民—社区关系提高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