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写作要求之一都是“文体不限”。命题者的“文体不限”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尽管如此,但从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都选择了记叙文,因为,对阅历不深的初中生来说,记叙文好写,也容易打动阅卷老师,从而拿到高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我认为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要强化文体训练周世忠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如何落实、强化文体训练。94年高考作文答卷把这一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高考作文命题是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但不少考生公然写上一篇议论文,而且是标准的议论文。某省阅卷点对100...  相似文献   

3.
笔者发现,在近几年铺天盖地的考场作文中,八成以上的考生会选择写记叙文,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无可争议的首选文体。虽然记叙文写起来相对简单,但也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倘若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写一般考生不敢轻易尝试的议论文,一定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由于1991年高考试题难度减低,考生成绩比去年有较大提高,语文学科也是如此。但使一些阅卷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今年高考作文是常见的供材料作文,两个作文试题都不难,何以作文高分不多,多数考生成绩不佳呢? 今年高考作文试题分大小作文。第35题要求考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试题举满月为例,对考生提出了五条明确具体的要求。按理说,描写自然景物属于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语文教学大纲》就要求初中二年级学生“写记叙文,有  相似文献   

5.
’96会考作文要求考生按所给条件自由命题,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方法完成作文——记叙一件事。作文要求给了考生较大的自主权,只要考生认真审题、拟题并恰当选材,运用初中简单记叙文的记叙要素等知识,并把它和高中复杂记叙文的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表现手法相结合,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准确地把自己以往亲身经历的一件或喜或悲、或大或小,既可以是令人震惊的,也可以是平常而具有深意的事完整写出来,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次会考作文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作文答卷结果证明:对于这样的作文要求和作文考试,考生…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作文题型的出现,令江苏的考生惊慌失措。他们为求保险大多选择了议论文文体,于是准备了好几本作文素材,日日苦读,结果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翻开《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的集子,百分之九十的作文都是议论文,偶尔看到一篇记叙文顿觉新鲜十足,眼前一亮。江苏阅卷者在评阅者按语中毫不掩饰对记叙文的喜爱之情,大声呼吁学生要写有个性的记叙文。写记叙文可以回避那些人所共知的例子,摆脱空洞无味的道理论述,所以有个性的记叙文在高考中更能吸引阅卷者的注意,更易取得好成绩。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记叙文呢?在笔者看来,必须做到如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来看,似乎记叙文更容易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也容易得到高分。然而,也有相当多的考生,写了记叙文却得了比较低的分数,主要原因就是相对于议论文,记叙文更容易偏题。尤其是对于有一定“嚼头”的作文试题,审题容易出现偏差,写作起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笔者就根据最近讲评命题记叙文《整理》的体验,谈谈记叙文命题作文如何规避偏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银川市1996年中考作文试题为《我最喜欢……》和《我最烦……》(任选一题),要求写记叙文或散文。这样的题目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话好说,有文可写。然而阅卷中却发现,作文整体水平并不高,主要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不善选材,材料陈旧,缺乏新鲜感;二是知识面窄,思想幼稚,语言贫乏。或许正因为觉得这样的题目好写,许多考生就忽视了认真选材。写老师不外乎教学认真,带病上课,和蔼可亲,可谓千人一面;写父母逃不出苦口婆心,望子成龙,为子女作出一切牺牲,千篇一律。写其他内容也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很少有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张小菊 《语文天地》2012,(23):21-22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尤其赏识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的记叙文。遗憾的是,多数考生的记叙文却走入低幼化、虚假化的歧途。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真实、自然的好文章呢?一、觅得精米,再现生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的材料,选材是写作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高中作文教学离不开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尤其是高三的作文教学尤为明显,在全国统一命题的全国卷的《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学,就成为每位高中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文章要做到以情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出师表》《陈情表》之所以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在于文章抒发了至真至诚的情感。因此.感情真挚也是衡量考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它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抒发真情实感.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往往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下面笔者谈谈记叙文怎样做到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福建省高考考场作文规定的文体主要两种——议论文或记叙文。从历年的高考作文看,偏重写议论文的多,侧重写记叙文的少。而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数又都是议论文,记叙文很难脱颖而出。为什么记叙文很难获得高分呢?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考生没能抓住高分记叙文写作的关键,而痛失了与高分议论文比肩的机会。如果考生能够抓住高分记叙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题目、故事、主旨,阅卷老师就会对你的作文刮目相看。一、题目——将题目化大为小,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高考作文阅卷随想宁夏教育学院马东震前不久,参加了1997年成人高校招生作文阅卷工作。阅卷归来,思虑不已,感慨良多,现摘其要者略述一二。今年的作文题目为《寄××》,要求考生“给你的一位亲友写一封信,回忆你们相处的一件往事。字数不少于600字”。同时...  相似文献   

14.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论等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近几年高考中,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优秀记叙文在高考阅卷现场尤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去年高考的“大”作文是: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除小说、诗歌以外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这里,明确规定考生作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也就是说,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写出真情实感。可相当一部分考生却没有按照这一要求去作文。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广大阅卷教师对高考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了许多生活的“坎坷”。一位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奋发自强,学会用脚写字,而省招…  相似文献   

16.
中考作文,由于文体不限,同学们写得最多的文体莫过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因为这种文体大家最熟悉,教材里出现得最多,同学们平时训练得也最多,以至于大多数同学在中考时都喜欢写记叙文。这种现象极易造成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内难以分出高低,影响考生作文成绩。  相似文献   

17.
一、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考测重点] 《考试大纲》规定,高中生应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见应用文。话题作文有一个重要特点——“文体自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比如记叙文,作文就得符合记叙文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18.
张俊 《语文天地》2013,(10):18-19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就文体而言,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倾向于写议论文,全国各地考试的范文也多以议论文为主,加上议论文写作的模式化和指导的方便性,更使得新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2013年江苏高考首考新材料作文,评卷结果显示,全省近七成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扬子晚报》所登载的十四篇优秀范文,也以议论文为主。考生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不敢写记叙文,高考新材料作文的优秀记叙文更是少之又少。新材料作文能不能写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值得广大师生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半命题供材料记叙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方式。它以规定的材料为题材,提供相应的不完整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内容加以补充后进行作文。1995年高考小作文就是这种类型。它要求考生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然后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段。题目“××与××”并未明确限定写作对象,要求考生根据叙写的内容恰当地补上,可以写“麻雀与燕子”,也可以写“黄鹂与鹦鹉”;“对话”描写则明确了文体必须是记叙文。这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我市中考大作文题,属命题作文。要求考生以《这就是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适当使用议论或抒情,既有一定难度,又是考生应该能够做到的。题前一句提示语“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感受生活,每个人对生活也有不同感受”,这提示考生选取熟悉的生活材料加以记叙,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从作文阅卷情况看,得分高的学生,多是对生活的感受深切,或记了感人至深的事,或写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或在记叙中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一位考生具体记叙了自己生活中委屈、喜悦、痛苦、悔恨四个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