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更加突出了语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价值,要求教师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言规则。而"语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精心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努力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让语文课更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依据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教学资源,紧紧扣住文本语境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庄梅霞 《考试周刊》2015,(12):29-3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让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并驾齐驱,携手课堂,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应做到目标制定"语文化",文本解读"创意化",策略实施"语用化"。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巢宗琪先生作了注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学评价,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理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定为课改的核心和重要目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7,(Z1)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本文通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两方面浅析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13.
刘莹 《教书育人》2011,(30):68-6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原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新增添的内容。于是,有学者就把这种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重新界定看作是一个"新的理念",[1]这其实是对新表述的错误理解。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些新理念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语文课程就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双基",学生要通过朗读实践去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诸多事实告诉我们:随着"人文性"的粉墨登场,许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在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出现了不少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做法,从而冷落了语言学习,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致用"与"思辨"的圆融。要使"致用"与"思辨"圆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学以致用。一、思辨:顺应儿童立场组合文本  相似文献   

18.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准确的论断,这和过去片面强调"工具论"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容易使人淡忘人文性对于人的根本意义,过去我们常说语言是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泛指的静态"语言",而不是动态、具体的"言语"。言语在具体环境的使用中只能是"外衣",里面必须是"人文",也就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作为符号是因意义而存在的,离开意义,符号也就失去了符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猛 《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50-15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无数语文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们工作的前提。那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语文课程标准》和以往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特征在于新,这个新不是一般的新,而是全方位的新。从对语文内容的安排到语文方法的选择等等,都是一种新的姿态。其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这么一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作为一门需要"听说读写"能力的语言类学科,语文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生活即教育",开发校园环境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