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非遗项目是现今重要的文化任务,布糊画作为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非遗代表性内容,面临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较为严峻。现今关于非遗文化创新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文化的传承需要进一步思考。基于高校非遗教学传承的现状、发现的问题以及给出的发展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研究,对布糊画的校园教学传承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洁 《西部素质教育》2022,(1):前插1-前插2
早在2003年,我国便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展开,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但是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成效,因此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要素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是打造高校品牌文化、提升大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就近几年福建省非遗进高校的传承新模式,非遗不单要进校园,更要扎根高校,从文化校园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地方高校如何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20,(4):49-53
为响应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以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双万计划"背景下,邢台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家非遗项目梅花拳展演,并将梅花拳纳入体育课堂,形成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进高校,还有效助推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在邢台高校开展的对策研究,以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推广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7.
非遗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群体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力量,如何吸引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文化传播,成为非遗创新传承的关键。非遗信息视觉化作为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有利于传统文化振兴,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非遗的情感认同。但当前非遗信息视觉化存在生存空间挤压、内容过于形式化、保障机制缺失、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非遗传承人要探寻非遗与时代的关联,关注文化内涵的传达,完善资源整合,丰富文化传播形式,让非遗文化以视觉化形式得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文章结合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政策背景、内涵研究、保障机制对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118-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活态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铜梁、梁平两地的非遗文化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进程中传承本体、遴选机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体系的构建需通过调查和科学评估,探寻其保护和发展的机理,形成一套现代转型的后备人才培养发酵机制,促进非遗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遗旅游的兴盛,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对非遗保护提出的要求。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非遗保护的新理论武器。以谷雨祭海节为例,运用文化空间生产理论,在“资本—权力—地方”三维逻辑框架之下分析了非遗文化空间生产逻辑与生产路径:在实现资本增值与权力渗透的逻辑驱动之下,资本主体与政府分别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因素推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地方主体作为非遗文化空间的使用者,虽然在内外力作用的挤压下处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弱势,但其对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效果的情感认知、态度认知对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为非遗文化生存与活态传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值得研究与提倡。  相似文献   

11.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2.
手工艺课程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精心选择当地非遗手工艺传承项目,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路径,充分彰显非遗文化的育人成效,助力听障学生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现状,将本土非遗技能传承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开展系列化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传承、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现传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17.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19.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