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地名"回乐烽"和"受降城",对理解这首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注释:"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相似文献   

2.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在攻克权国后派斗缗以"尹"的身份治理权地,权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这一举措在其子楚文王任命彭仲爽为申、息两县的"令尹"(约在前687―前682年间)之先,也较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于邽、冀戎设县为早,权县是"中华第一县"。权县县治位于汉水之滨的古权城,今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至高阳镇一线、以章山(马良山)为中心的地区。认为权县治于沮漳水流域的"糜城"或杨水流域的"建阳驿城",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汉晋时期的当阳县治位于今荆门城南,因而误读了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权城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孺子可教     
<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  相似文献   

5.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其祖父杜畿为曹魏尚书仆射,父杜恕为曹魏幽州刺史。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年),在90余岁的退休官员乐详的荐举下,35岁的杜预袭祖爵为丰乐亭侯,后因功位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当阳侯,是一位“有大功名於晋室”的功臣。但是,史学界对杜预的评价甚微,甚至于忽略了杜预在西晋立国与“太康之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社会历史地位。杜预虽然出身于宫僚家庭,又是晋王室的皇亲国戚(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但是,他不同于西晋的一般势官,他才华横溢,不仅是西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经济家、发明家、天文历法家,同时又是一位学有成就的儒学家。  相似文献   

6.
西晋襄阳贤牧刘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晋时期驻守襄阳,被<襄阳耆旧传>列为贤牧的,除羊祜、杜预、山简之外,还有刘弘.刘弘,字季和,沛国相(今安徽睢溪西北)人.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303)任荆州刺史,为平定张昌之乱而进据襄阳,大概在永兴三年(306)病逝襄阳.  相似文献   

7.
许多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认为,古代汉语中,"去"有"藏"的意义,因而有时以"藏"释"去".释"去"为"藏"始见于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杜注:"因纺纑,连所纺以度城而藏之,以待外攻者,欲报雠."杜预用"藏"与"去"对释,但未说明原因.其后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去药以待不详"一语,则直言"古语以藏为去",古代"去"与"藏"音、义相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赞同裴说,  相似文献   

8.
敦煌县唐宋时代属沙州,州治、县治皆驻沙州城,即今敦煌城,故址在今敦煌市沙州镇西党河西岸。县境居州境之西北部。归义军时期(晚唐至北宋)敦煌县境以沙州城为中心,南跨鸣沙山50里,北紫亭县为界;东至阶亭驿(今安西县芦墩)170里,与瓜州常乐县为界;北至碱泉戌336里,与伊州为界;西北至西盐池117里,与寿昌县为界,西盐池之西70余里即古玉门关,属寿昌县;西南至破羌亭(今俄博店)55里,亦与寿昌县为界,破羌亭西南65里即寿昌县城(今属敦煌市南湖乡)。总计东西112.5公里,南  相似文献   

9.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曾祖依艺作河南巩县县令,因迁居巩县。诗人就是在巩县出生的。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为武则天所器重,父杜闲当过兖州(今山东省磁阳县)司马和奉天(陕西省乾县)县令,可见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 (《进雕赋表》)的官僚地主家庭,享有免租税免兵役的封建特权:“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光县咏怀五百字》)。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对他影响比较深,这在他的诗作中时有流露。  相似文献   

10.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该书的命名和撰著年代是历代研究中的两大疑点。通过考察"集解"的注释体例,并结合杜预注释《左传》的宗旨,认为杜氏"集解"乃集合经传作解,进而肯定陆德明、孔颖达之说。此外,利用《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及《水经注》中的相关材料与杜注中的地名互证,可以推定杜预始注《左传》的时间应不晚于咸宁二年(276),并非太康元年(280)平吴之后。  相似文献   

11.
玉门关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门玉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城西北的戈壁滩上,和西南的阳关同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关隘。阳关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城西南的“古董滩”上,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是古代中外…  相似文献   

12.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唐河南府巩县的瑶湾村(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因远祖杜预为京北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祖上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来才迁居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远祖杜预,在晋朝时期任征南  相似文献   

13.
金陵邑城是金陵邑之治所,系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败越后所筑,至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废。金陵邑辖域主要包括今南京主城区及周围的江宁区,旧说金陵邑隶属楚设江东郡并无确证。六朝之前的金陵有二,一为江东之金陵,一为茅山之金陵,金陵邑实得名于金陵山(即后谓之钟山)。金陵邑城规模不大,孙吴在其基础上起建了石头仓城,所谓"周七里一百步"乃属石头大城。金陵邑城位于南京城西之石头山,其故址推测在今清凉寺及其南侧一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始祖老子出生地在何处,是学术界聚讼的话题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及行政区划的更变,老子出生地名也多变,因而出现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两种声音。《史记》说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铭》说老子楚相县人,相虚荒而属苦;北魏陈留郡新置谷阳县境有苦城,唐宋时谷阳县先后更名真源和卫真。老子故里明清属亳州城父,清末属涡阳县。老子出生地名虽多变,然其位于“谯左”“涡阳”千载不变。河南鹿邑说缘于晋初《太康地记》所云“梁国,苦,城东有赖陵祠,老子所生地”。之后,唐人编纂《晋书》收入并误引为《汉书》注。元鹿邑东迁于亳州西40里处新建县城,新修老子庙及升仙台,复制历代碑刻,进一步误导后人的认知,混乱了老子出生地。然春秋楚苦县与汉陈苦县实非一地,晋陈郡父阳县与北魏陈留郡谷阳县亦无关联。鹿邑境晋陈苦县(父阳县)老子祠,属汉晋道教文化遗存,与其他地方的老子传说一样,承载着人们对老学的虔诚与自信。历代典籍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厘清两苦县的沿革,昭示世人:老子故里在涡阳,这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王粲《登楼赋》 兹楼 《赋选》以为“登当阳城楼”。误。王粲所登城楼,旧说有当阳(属湖北)城楼(《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说)者;有江陵(屑湖北)城楼(《文选》刘良注说)者二说。但核之赋中所言“漳水”、“沮水”、“陶牧”、“昭邱”等地理方位,则“当阳”、“江陵”二说显属不合。今据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宜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清代专门研究《左传》的第一部专著,顾氏在明代邵宝、陆粲、傅逊三部关于《左传》杜注的著作基础上,参以已意,对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对杜注既“补”又“正”。该书刊刻后,在不同的官私目录中都有著录,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今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左传杜解补正》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考证。  相似文献   

17.
宋代德顺军故址即今隆德县城,位于六盘山主峰西十五华里的甜水河南岸。古城轮廓基本呈方形,南北九百米,东西八百米。城墙黄土夯筑,倾圯严重,较完整的墙段,实测基宽十二米,顶宽六米,顶部外侧筑有女墙,高一点三米,厚四十厘米。古城四隅有角台,多残。城门皆荡然无存。据《宋史·地理志》载:祥符三年(1005年)宋将曹玮于此建笼竿城,庆历三年(1043年),泾略使韩琦于笼竿城建军,赐名德顺军,金升为州(德顺州)。元初省州,将隆德  相似文献   

18.
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的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相似文献   

19.
西楚辨     
《史记·货殖列传》道。“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沛,徐州沛县也。陈,今陈州也。汝,汝州也。南郡,今荆州也。言从沛郡西至荊州,并为西楚也。”至于为什么“并为西楚”,则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河阳之北”教材(初中第三册)将“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解释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若如此,则“河阳之北”意为“黄河北岸的北面”,似为不妥。查《辞源》,注为县名,春秋属晋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为印证之,检出唐人杜甫《石壕吏》中诗句: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教材(初中第四册)及山东大学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均语译为“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将“河阳”注为“其地在黄河北岸,今在河南孟县”。由此看来,“河阳”为地名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